康老师

关注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变化

2015-01-24 分类:推荐

TIPS:本文共有 323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防治高血压要先了解高血压,小编下面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些高血压小知识,分享关注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变化。

1关注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变化

无论是什么病人,只要是得病了,心理上就会产生变化,高血压也是一样,所以关注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1.病人的血压有时高,有时正常,没有心、脑、肾的并发症。由于病人的血压波动很大,忽高忽低,波动幅度也大,导致病人的情绪也随着血压的波动而变化。表现为情绪不稳,容易激动、发脾气。这是因为病人对血压升高的担心,对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状感到不适,从而影响了情绪。

2.病人的血压常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必须用降压药控制血压,并开始出现心脏、眼底和肾脏改变,但心功能尚能代偿。此期病人的血压波动变化不如第一期明显,但却出现了并发症。随着高血压的发展,使病人的心理负担日益加重,不适症状越来越多,如心悸、气短、头痛加重等。这些都会使病人的情绪更加不稳定,急躁、易怒、易冲动。

3.病人的血压即使用降压药也难以降至正常,大多出现了心衰、肾衰、高血压脑病等严重合并症。这使病人的身体健康水平明显下降,而且也使病人的心理健康受到很大损害。高血压晚期,病人的情绪往往变得敏感、多疑,甚至出现了被害妄想,行为的异常也更加显著。高血压脑病患者,还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如意识模糊或昏迷。

加强对高血压的防治,可以消除或减轻其对心理的不良影响。已患高血压的病人,应注意调节心理,尽可能使之处于平衡、放松状态。家人也应谅解病人的这些心理改变,给他们更多的体贴和关爱。

2癌症患者的心理变化以及护理

怀疑期

当患者感到身体很不好,已经意识到自己患了重症,但还不知是癌症时,可考虑让患者了解病情,使其有一个充分的心理准备,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如果一味地回避甚至欺骗躲闪病人,当他们一旦在毫无精神准备的情况下知道了真相,有可能会经不起打击,以致失去治疗的信心,甚至会导致轻生。

恐惧期

癌症在现阶段当属不治之症,死亡对于患者来说是个巨大的心理压力,难免使他们产生恐惧心理。这个时期对病人不但要从生活上关心照顾,还应从思想上加以劝导,鼓励其战胜病魔的信心。生与死是自然规律,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抗拒的。如果心情开朗、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有三分之一患者的存活率是可以达到五年以上的。经常对他们讲述一些抗癌英雄的事迹,引导他们向英雄们学习,鼓励他们提高战胜疾病的勇气,这些措施和方法是相当有必要的。幻想期此时病人既恐惧,又抱有幻想:假如我被误诊了,假如有什么灵丹妙药能恰好对症治好我的病等等。这时应该劝慰病人正视现实,抛弃幻想,相信科学,配合治疗

绝望期

当癌症到了晚期,一切期望和幻想都已成为泡影时,病人易产生绝望心理,产生轻生的念头。这时他们急需的是医护人员和亲属的关怀和体贴,尊重患者意愿,使其得到最后的满足,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痛苦,是医护人员及病人亲属应尽的义务。有些患者在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之后,也能有一段心理的相对平静期。这时,周围的人不要吵闹、哭泣,以免扰乱病人的心绪。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环境,使其有时间回顾自己的一生,从容安排后事是很有必要的。

心理护理,对癌症患者来说无疑于千金难买的良药,这也是医护人员和患者亲属应尽的责任。

3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艾滋病人的心理变化

1、怀疑否认期

患者突然得知确诊为艾滋病,企图以否认的心理方式来达到心理平衡,怀疑医生诊断错误或检查错误。并会去不同医院就诊,希望误诊被证实。

2、愤怒发泄期

度过了否认期,患者知道生命岌岌可危了,常会出现强烈的愤怒和悲痛,一旦证实了艾滋病的诊断,患者会立即感到对世间的一切都有无限的愤怒和不平,有被生活遗弃、被命运捉弄的感觉,表现悲愤、烦躁、拒绝治疗,并把这种愤怒向周围的人发泄。如常借故各种理由表现出愤怒和嫉妒,常常与亲人、医护人员发生吵闹,事事感到不如意、不顺眼,怕被周围人遗弃。表现这些心理的行为如:大声喧哗,百般抱怨,无理取闹,这种情绪持续不定,会消耗患者战胜疾病与正常生活的精力。

3、合作协议期

患者由愤怒期转入协议期,心理状态显得平静、安详、友善、沉默不语。这时又能顺从地接受治疗并希望医务人员能替他保密,要求得到舒适周到的治疗和护理,希望能延缓死亡的时间。

4、悲伤忧郁期

当患者在治疗或休养过程中,想到自已还未完成的工作和事业,想到亲人及子女的生活、前途和家中的一切而自己又不能顾及时,便会从内心深处产生难以言状的痛楚和悲伤。再加上疼痛的折磨,则进一步转化为绝望,从而产生轻生的念头,一旦产生了这种心理之后,就可能采取各种手段过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5、接受升华期

也有许多艾滋病患者虽有多种心理矛盾,但最终能认识到现实是无法改变的,惧怕死亡是无用的,而能以平静的心情面对现实,生活得更充实更有价值,在短暂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把消极的心理转为积极的效应,以使心理通过代偿来达到平衡。此期患者对自身疾病关注不会太多,而是考虑怎样发挥自己有限的人生价值。

4癫痫的患者在心理方面会有什么变化

癫痫的症状在心理方面会有明显变化,患者会变得非常自卑,而且还会比较孤独,然后就不开心,引起忧郁。那么癫痫的症状具体有什么表现呢?下面就有权威专家为您详细解答。

癫痫的症状主要有下面几:

1.自卑

癫痫患者自己,因为癫痫发作不分时间、不分地、不分场合,发作稍多,癫痫患者自己形成病态心理,产生较严重的自卑,社会压力,生活在患者周围的人,有意无意之间给患者造成心理伤害。这种癫痫的症状比较严重。

2.孤独

有时癫痫患者意识到自己是个癫痫病人,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都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和正常人一样了,于是便陷入孤独,不愿和大家在一起,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喜欢一个人呆着,这也是癫痫的症状。

3.忧郁

一旦患了癫痫,忧郁的特征就更加明显,心理负担加重,闷闷不乐,心情不畅,时间稍长,会形成较严重的精神抑郁症,给患者造成生活痛苦,也会影响治疗效果,这也是癫痫的症状。

以上就是专家对于癫痫的症状为大家作出的解释,希望能够帮助您解答问题。通过上文专家想告诉大家的是,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不要因为自己的不良习惯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5高血压者常有的心理盲点

“高血压病”被现代人称为无形的杀手,再恰当不过地描述了这种疾病隐匿伤人的特点。有的人得了高血压却浑然不觉,直到发展成为缺血性心力衰竭或肾功能不全等心血管并发症,个别人甚至差点死于中风或急性心血管意外,才想到就医。

这种状态,除了过去对高血压预防知识普及得不够外,与许多人有认识上的误区也不无关系。

误区之一:忽视辅助治疗

“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多数人都懂。可是,能坚持运动的不多;限盐、限脂、减体重、放松情绪可以预防和治疗高血压。这道理也有不少人相信,可是一到现实中,身体力行的却不多。所以,要战胜高血压,必须先战胜自己对自己的放任。什么措施要见效,也不是一日之功,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获益。

误区之二:忽视心理

高血压病是一种心身疾病,心理因素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因素。而根据对北京24所高校的调查,发现中年知识分子患高血压的占60%,而工人组只有16%。中年知识分子患病率高的一个因素,就是工作的持续紧张。

误区之三:忽视疾病

由于高血压病起病隐匿,病程缓慢不易发觉,虽有头晕等症状,但一经休息即可缓解,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多数人还抱有“年岁大,血压自然有点高”的错误认识,更易忽视血压高带给自己的警告信号。

误区之四:药物万能

不少人知道自己有了高血压,也知道要服药治疗,但又陷入单纯依赖药物的误区。其实,这种被动的治疗还受个体主观因素的影响。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情绪激动时所伴随的血压升高,单用降压药的效果很差,若加上控制情绪,甚至不用药,有时也可使血压明显下降。

现在对高血压的治疗,已非常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指导病人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并应用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对改善症状有明显的好处。

小编精心整理的这篇内容:关注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变化,如果你看到此处请一定要收藏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