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

潞安鼓书历史发展史

2016-01-30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58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 分钟。

上党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潞安鼓书"是中国北方地区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从清乾隆年间开始,历经新旧时代的更迭,克服传承中的艰难与挫败,破旧立新,直到今天,仍活跃在上党地区,依旧是普通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曲艺说唱消遣之一。

宋代说唱艺人就已经在长治地区活跃起来,说唱艺人的出现为潞安鼓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他们的说唱形式多样,曲调风格各有特色。于是到了乾隆年间,在吸取当地梆子腔、落子腔、民间音乐等素材之精华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演唱形式——潞安大鼓。这无不证明了民间曲艺人对于潞安大鼓的作用。如今的潞安鼓书板式丰富、旋律优美动听、韵味独特,是山西省和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曲种之一。

然而追溯早期发展历史,我们会惊奇的发现潞安大鼓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早期表演者以盲艺人居多,且多为单独活动,经常受到欺凌,社会地位十分低下。盲艺人的生存状况反映着潞安大鼓最初的社会地位与发展情况:分散、小规模、不稳定。

这种状况直到清乾隆三年上党一带鼓书艺人路占元、董祥五成立较为严密的行会组织“盲子队”(后易名“三皇总会”)才开始发生改变。这一组织的成立不仅使潞安大鼓有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组织结构与规范,而且对盲艺人的生存权利也起到了保护作用。路占元和董祥五分别任正副会长(也称掌教),按师承体系和地域分布成立了七个分会,分别由较有威望的老艺人任掌教

小编精心整理的这篇内容:潞安鼓书历史发展史,如果你看到此处请一定要收藏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