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

三国时期箕关是什么地方

2019-02-01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408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濝关,又名箕关、淇关,为我国古代太行八陉之一——轵关陉上一处著名关隘。

今为何地,古已失考。清代《济源县志》记载:“濝关,疑今大店”。即今济源市王屋山乡王屋山主峰东侧大店河旁的大店村。这里东距轵关(封门口村)仅1.5公里。清代《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濝关,见在山西垣曲县”。据今济源市的一些研究历史地理和地方志的人员称,濝关在轵关西北约2公里处的大店河东岸小店村附近。

三国时期箕关是什么地方

濝关,又名箕关、淇关,为我国古代太行八陉之一——轵关陉上一处著名关隘。今为何地,古已失考。清代《济源县志》记载:“濝关,疑今大店”[1]。即今济源市王屋山乡王屋山主峰东侧大店河旁的大店村。这里东距轵关(封门口村)仅1.5公里。清代《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濝关,见在山西垣曲县”[2]。据今济源市的一些研究历史地理和地方志的人员称,濝关在轵关西北约2公里处的大店河东岸小店村附近。

2004年11月,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在对古轵道的调查过程中,对濝关的位置也进行了重点调查。通过调查,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我们认为以上诸说均谬。现济源市邵原镇东侧的邵原关,即应为古代的濝关。

濝关(箕关、淇关)一词,最早出现于我国廿五史中的《后汉书》中。据书中记载:“建武元年(公元25年)正月,邓禹自箕关将入河东(箕关,今王屋县东——唐章怀太子贤注)。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3]。唐代章怀太子的注解最为重要,他指出了濝关的大致位置。唐代的王屋县治所,即今之济源市邵原镇。箕关,则在其东。《后汉书》中又记载:“建武二年,……以(王梁)为中郎将,行执金吾事。北守箕关,击赤眉,别校降之”[4]。自古以来,由河内(今河南沁阳市)、洛阳,经过太行山到达河东的道路只有一条,即战国时期开始称之为轵道,后期称之为太行八陉之首的——轵关陉。此道东起轵城(现济源境内轵城镇),跨越王屋山(是太行山脉南端的称谓),西至垣曲古城,濝关是轵道上的一个关口。

濝关,两汉前后称箕关。北朝时期称濝关。隋唐时期因濝水改称淇水,故此关也曾称为淇关[5],明清时期称邵原关。

一 濝关的地望

关于濝关的地望,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一书有较详细的描述。书中云:“河水(今黄河)又会濝水。水出垣县王屋山西濝溪,夹山东南流,径故城东,即濝关也。……濝水西屈,径关城南,历轵关南,径苗亭西。亭,故周之苗邑也。又东流注于河”[6]。从《水经注》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濝关的地理位置应该符合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位于王屋山西部二是濝水之旁三是在一“故城”的东侧。

第一,王屋山,为我国名山,它雄跨河南省济源市西部、山西省垣曲县东部和山西阳城县南部,面积广大。因其南望如王者之屋,西望如王者车盖而得名。濝关位于“王屋山西”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地理范围概念,郦氏以什么作为王屋山东西部分界的地理座标点呢我们认为郦氏树立的地理座标点应是王屋山主峰——天坛山,以天坛山为界,将王屋山分为东西两部。天坛山位于济源市西北约26公里处,西距邵原镇约15公里。因此,濝水应指的是天坛山以西一条大的河流濝关应是天坛山以西、濝水河畔、古轵道上的一个重要关隘。据我们对古轵道的调查,从现王屋山主峰向西到山西垣曲古城之间,惟一一个重要的关口即为现今的邵原关,明清两代都在这里设置巡检司。除此之外,没有一个可以再称“关”的地方了。

第二,按《水经注》记载,濝溪和濝水为同一条河流,上曰濝溪,下称濝水,现河名佚失。现在从山西垣曲古城(自古以来,至1959年以前,古城一直为垣曲县治所,后因修建三门峡大坝,于1959年县治迁往刘张。随着黄河小浪底水库的修建和蓄水,现在古城已沉没到黄河水下。)至济源市王屋山主峰天坛山之间,哪条河流应为北魏时期的濝水呢《水经注》中记载了从山西垣曲古城到王屋山天坛山之间的黄河北岸,自西向东共有四条较大的河流,即清水、教水、庸庸之水和濝水。现今在两地之间的黄河北岸较大的河流也有四条,二者相符。根据《水经注》记载以上各河流的方位和流向,我们分析研究后认为:清水,即为现垣曲县亳清河教水为今山西垣曲县的河(也称水、西河、舜清河、水河)。新编《垣曲县志》也云:“水古名教水”[ 7]。庸庸之水应为今垣曲县与济源市的界河——西阳河濝水应为今济源市邵原镇东侧的东阳河。(图一)

现今东阳河的流向和所流经的地方与《水经注》上记载有相符的地方,但也有不相符的地方。这是为什么是地壳有了新的变化,还是郦氏记载的不准确。我们认为:郦氏的记载有误。究其原因,问题出在郦道元身上,因郦氏记述的不准确,导致后期有人误将濝水认为是今天天坛山东侧的大店河。

王屋山位于黄河北侧,地势北高南低,故河流流向主要是由北向南或由西北向东南。从北魏到现在1200余年的历史中,史书中未见记载王屋山区的地壳有大的运动和变动,因此从北魏到现在,王屋山区中的河流及流向不可能有很大的变化。我们认为郦氏记述的不准确是因为郦氏生活在北魏时期,由于历史的局限,郦氏《水经注》中所说在某一段河流的流向,是不可能很精确的。他只能根据太阳运行的位置和司南所指的方位而确定大致的方向。更何况郦氏对每条河流是否从头到尾都进行了实地考察,还值得考证。故我们研究《水经注》中河流及流向,只能是确定其大致的方位和方向。

郦氏描写濝水:“水出垣县王屋山西濝溪,夹山东南流,径故城东,即濝关也。……濝水西屈,径关城南,历轵关南,径苗亭西。亭,故周之苗邑也,又东流注于河”。

垣县,即宋代以后的山西垣曲县。北魏时期,垣曲县称垣县或王垣县,它东和轵县(今济源市轵城镇,当时尚没有济源之称)相邻,两县分界线在今天坛山附近。轵关归河内郡轵县所辖,濝关归河东郡垣县所辖。濝关东侧即为东阳河,北魏时期归垣县所辖。因此,濝水发源于垣曲县的王屋山中,郦氏记载是正确的。

“夹山东南流”:对此句我们有两种理解,一是“夹”字为被动用法,指濝溪被山携挟向东南流去二是该河有两个源头,中间为山所隔,后汇为一流。我们在实际考察中,发现东阳河确实有两个源头,东为铁山河,西为东阳河,二者在邵原镇东南汇合,下游仍称东阳河。两源头之间为一小山脉所隔,因此形成两河夹山之势。郦氏所说之意,有可能是第二个意思。

“径故城东,即濝关也。”:此语与现在东阳河与邵原镇、邵原关的相对位置相符。“故城”应指的是邵原镇。北魏时称为故城,说明其历史久远(后有详述)。邵原镇东1公里为古关口,关口下即为东阳河。故城、关、河三者皆符。

“濝水西屈,径关城南。”:现在东阳河的流向与上述记载相符。

“历轵关南”:此句与东阳河流经之地不符,并派生歧义,这是郦氏之误,并误导后人认为濝水为大店河,濝关在大店河旁。

轵关,为我国古轵道上的著名关口,位于济源市西18公里处的封门口村。关口西约1.5公里处即为南北向的大店河。轵关和邵原关之间有两条大河­——东阳河和大店河,两河之间为王屋山主峰天坛山,因此,东阳河不可能越过天坛山南的重重山脊和道道山谷而“历轵关南”。那么大店河会不会是古濝水呢大店河的流历特点仅符合郦氏所说条件中的两条,即“西屈、历轵关南”,其余均不符。首先,大店河发源于山西阳城。阳城历史悠久,北魏时期称泽县而不称垣县其次,大店河南流一直奔流在高山峡谷间,其旁无“故城”,更未“径(濝)关城南”,仅“历轵关南”与郦氏的记载相符,故其流经之地的特征与濝水特征大部分不符三是大店河位于王屋山东侧,西距主峰尚有约10公里,与《水经注》记载的濝水在“王屋山西”不符。故大店河不是古濝水。

结合郦氏的记载和实地考察的结果,我们认为郦氏的记载误将濝水和大店河混淆成一条河流了。其上游记载濝水的特点和东阳河相符,而其下游记述的特点则和大店河的特征相似。从其记述看濝水流向主要为西北至东南向,而现实中大店河以西的河流流向均为南北向,这也反证郦氏当时可能没有沿两条河游历考察。他的记述却误导后人对濝水、濝关认识的混乱。

“径苗亭西”:关于苗亭地望,清代《济源县志》记载:“春秋苗贲皇采邑,在轵关南”[8]。《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苗亭,在今济源县西南,蓼坞”[9]。现具体位置不详。

巧合的是,在1993年为配合我国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组成调查队对淹没区内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调查。济源蓼坞村地处丘陵,南临黄河,地域狭窄,附近没有发现古城址,意外的是在蓼坞村西约15公里的长泉村偶然发现了一座东周古城,称为长泉古城[10]。199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11]。

古城位于济源西部王屋山主峰南麓的下冶乡长泉村西北隅,黄河北来在此折而向东形成了一个近似900的夹角,古城即坐落在夹角内侧。古城屹立于黄土丘陵上。城墙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约150米,城墙宽12—15米。西北部城墙残高6—7米东北角城墙残高8—10米,东墙南段及南墙已不复存在。城址下为一处裴李岗文化至庙底沟二期文化的遗址。城内有较丰富的东周时期文化层,城墙夯土内有东周时期的陶片,确定了该城建筑的上限为东周时期。还发现了大量东周时期的灰坑、墓葬以及生产和生活用具。它们在时间上正好与苗亭存在的时间相吻合。因此我们认为长泉古城即为东周时期的苗亭。

东阳河入黄口位于长泉古城西北约8公里处,符合“濝水……径苗亭西”的地理方位。而大店河入黄口则位于该城东约13公里,与上述记载不符。

关于该城址的性质,发掘者黄克映、赵文军推测认为:“长泉村在晋东南通向豫西去洛阳的交通要道上,而长泉渡口就成了南北交通的重要渡口。……该城址应为晋国在长泉渡口设立的军事设施”[12]。

我们认为此城应为东周王朝或苗贲皇修建的苗亭。周平王东迁成周(今洛阳)后,城北部的黄河成为保护成周安全的第一道屏障,而长泉既然是重要的渡口,周王朝就不可能等闲视之。将渡口北侧分封给苗贲皇为采邑,不失为一种较为高明的手段。将这偏僻之地分封出去,既笼络收买人心,又使此地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成为周王朝国都外部军事防御的前哨阵地,可以防止春秋时期晋东南的狄族和后来晋文公称霸时对成周的威胁,故此城应修建于晋文公称霸前,为周王朝或苗贲皇修筑。

小编精心整理的这篇内容:三国时期箕关是什么地方,如果你看到此处请一定要收藏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