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

急功近利式的早期教育让孩子厌学

2019-07-19 分类:生活

TIPS:本文共有 531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1 分钟。

近些年,形形色色的早教组织悄然兴起,父母们也非常乐意的相信。其实早教可以从点滴小事在家学习好的,小编精心准备了些早教小知识,分享急功近利式的早期教育让孩子厌学。

专家:桑标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早期教育,顾名思义,是对低龄儿童实施的一种教育。由于我们习惯了“多快好省”的生活方式,早期教育在大多数人看来就是快出人才、早出人才的主要途径。然而,早期教育的事实与问题究竟如何呢?

早期教育的依据:关键期

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家劳伦兹在研究小鸭和小鹅的习性时发现,幼小动物通常将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对象当做自己的母亲,并对其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劳伦兹将这种现象称为“母亲印刻”。在劳伦兹看来,“母亲印刻”现象的出现,表明小动物辨认与追随母亲具有关键期,这种关键期只发生在生命过程中一个固定而短暂的时期,如小鸭的追随行为典型地出现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超过这一时间,“印刻”现象就不再明显,小鸭也不愿意再追随母亲了。

心理学家、教育家充分借鉴和运用了关键期概念: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后发现,在人类个体早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获得某些能力或学会某些行为的关键时刻。在这些时间里,个体处在一种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如果这时能得到适当的刺激和帮助,某种能力就会迅速地发展起来。例如,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1~3岁是口头语言学习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学习关键期,0~4岁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10岁以前是外语学习的关键期。

错过了关键期能弥补吗

当然,应该注意到,对人类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争论。一般而言,运用关键期这一概念,通常意味着缺失了关键期内的有效刺激,会导致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低下,且难以通过教育与训练得到改进。例如:印度发现的狼孩,就是关键期缺失的典型事例。狼孩卡玛拉由于从小就离开人类社会,在狼群中生活了8年,深深打上了狼性的烙印,后来虽然回到人间并经过教育与训练,但到17岁时,她的智力才达到3岁儿童的水平,仅知道一些简单的数字概念,学会50个词汇,能讲简单的话。

然而,有研究者认为,关键期的缺失对人类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通常在极端的情况下才难以弥补,对人类大部分心理功能而言,也许用敏感期这样的概念更为合适。各种心理功能成长与发展的敏感期各有不同,在某种领域的敏感期内,个体比较容易接受某些特定刺激的影响,比较容易进行某些形式的学习。在这个时期以后,这种心理功能产生和发展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只是可能性相应减小,形成和发展相对比较困难些。例如,音乐技能的学习关键期在10岁左右结束,如果一个人在此之前学习一种乐器,那么他经过较少的练习就能够演奏这种乐器,并且很容易保持这种技能。然而,如果一个人在10岁以后学习乐器,他仍然可能成为出色的演奏家,只是他必须进行更多的练习,付出更大的代价。

早期教育的步子不应过大过急

在人们的心目中,儿童是不成熟的。不过,新近有一些研究结果认为,不成熟可能在儿童生活和发展中发挥着一定的适应作用。

从总体上看,不成熟期的延长有更明显的好处。人类社会复杂性高,可变性大,这就迫使人类比其它物种要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和行为的塑造来获得成功,需要一个延长的童年来获得成功所必需的知识。尤其是神经系统发展的延迟,为进化过程中机体的新变化提供了时间和机会,为个体认知的灵活性和可塑性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有研究表明,营养不良的儿童,或是在条件较差的收容机构长大的儿童,会有发展不良的痕迹,但个体的缓慢发展为他们带来了弥补缺陷的可能。若给予适当的刺激,他们能学会新的反应方式。如果儿童出生时就有较成熟的大脑,或发展速度很快,那么儿童就会失去智力、情绪和社会性方面的可塑性。

看来,尽管我们也需要“早出人才、快出人才”,但儿童成长的特点决定了早期教育的步子不应该迈得过大、过急。或许儿童期的经历,对儿童而言就是最好的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注重什么

一方面,心理学研究揭示早期教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早期教育的步子又不宜迈得过大、过急。那么,该如何正确处理呢?

首先,因人而异地开展早期教育。要充分了解每个孩子的认知特点和个性特点,并据此制订一些方案。如果孩子接受能力强,多学些、学快些自然不错,反之,必然是揠苗助长,效果适得其反。

其次,要关注早期教育的内容。有研究者在调查中发现,让幼儿参加各种特长培训班,是目前早期教育中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统计结果显示,在参加了特长培训班的孩子中,以学美术的最多(41.88%),其次是英语(31.07%),第三是乐器(24.05%)。从家庭早期教育的调查来看,家长在家中教孩子的主要内容有(可多选):算术(87.93%)、识字(72.95%)、绘画(40.46%)等。

究竟这些教育内容对孩子的发展影响如何?几年前,我国儿童心理学家对浙江省220余名3~7岁幼儿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认知能力测查。与此同时,日本大阪教育大学和筑波大学的专家们也对同龄幼儿进行了相同的测查。结果表明:在总共18类指标中,中国儿童在分辨数概念、分类、时间、序列等方面较日本儿童强,而在运动、组合、容积、空间转换等方面不如日本儿童。

这一对比,恰恰凸现了我国早期教育中存在的误区:过早地对幼儿进行以数字、文字为主的“学前教育”,而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空间转换、形体感知、想像力和创造力,影响了孩子左右脑的均衡发展,具体表现为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较强,而想像力和动手能力较差。这,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将来孩子学习能力缺失、学习动机不足的关键所在。

采取急功近利式的早期教育,换来的代价却是孩子的厌学。这一点,希望家长们千万要注意。

编辑推荐:

当心!好心妈妈扼杀宝宝创造力

宝宝的早期教育要怎样做

婴儿早期教育不容忽视的关键期

近日,网上报道称“张学友自曝宠坏女儿,提前性教育不介意拍拖”的消息一时间引起广大朋友们的高度关注。性教育一直都是广大父母朋友们十分关心的问题。那么,儿童性教育有哪些时期呢?又如何抓住儿童性教育的关键呢?今天专家为你详细介绍抓住儿童性教育的相关知识,希望对你有用呦!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从孩子一出生,我们的一些行为就可能妨碍他正常的性心理发育,甚至给孩子的一生都带来难以弥补的不良影响。因此,性教育应该从零岁开始,而并非像我们固有的观念里"认为的那样,非要在孩子青春期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方式恶补。

黄金第1期:口欲期

年龄阶段:3~6个月~1岁半左右

典型特征:什么都往嘴里放,喜欢吮吸手指、吹泡泡

婴儿大约在3~6个月大的时候,宝宝的吸吮需要就变得尤为突出,于是,他的小手够到什么都会往嘴里塞,婴儿吮吸手指、唾口水、发出咯咯笑,并对这一切感到十分开心,这是婴儿口欲期性欲的最初表现。婴儿的嘴是性的快感区,他们从吮吸母乳中,不仅满足了食欲的需要,而且,从吮吸所产生的快感中获得了性欲的满足。这种现象一般会延续到1岁或者1岁半左右。

教战守则:给宝宝充分的抚爱和温情,满足婴儿皮肤触觉的发育需求

母亲与儿童身体的接触,可增加孩子神经系统的敏感性,促进孩子大脑的分化发育。与成人身体接触不足的儿童,其智力、性敏感性都将受到程度不等的损害。

母亲乳房,是婴儿获得性快感的源泉,若早断奶,婴儿得不到口欲的满足,长大后,便有可能发生吮吸拇指、咬指甲、咬被褥、手帕等神经症表现或产生口欲攻击(如口咬、骂人、讽刺,挖苦、猥亵、下流言语)等等,影响了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喂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恰当的行为可以让孩子从中体会到自己被关爱,学会尊重并爱护自己的身体。

要尽量母乳喂养,给孩子喂奶时,专心致志而又温和地对待他。让他体会到父母带给他的安全感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关爱可以帮助他尽早摆脱对安抚奶嘴的依恋。

怕宝宝咬手指,不要强行禁止,可以考虑给宝宝一个安抚奶嘴,满足他口欲期的需要。

给孩子换尿布时一定要耐心、温和地跟孩子交流,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是“好”的,他的排泄行为是正常的。如果相反,就会给孩子传递一个错误的信息,让他觉得他的身体是令人厌恶的。

黄金第2期:朦胧期

年龄阶段:1~2岁

典型特征:发现性别区分

一般从1~2岁开始,孩子就会注意到男、女身体上的区别。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2~3岁的孩子就会提出一些令成人十分尴尬的问题,诸如“妹妹为什么没有小鸡鸡?”“我从哪里生出来的?”他们还可能会对自己排出的粪便很感兴趣,如果这个时期孩子受到心理挫折,或在后来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直至成年)遭遇到心理挫折。这个时期是训练孩子如厕的大好时期,但是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以免孩子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不正确的认识,形成畸形的性压抑心理。

教战守则:让孩子学会爱自己的身体,尽早了解男女区别

在大小便训练期间,幼儿往往会发生“事故”,如果成人失去耐心,对孩子大吵大嚷,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身体产生负面的感觉。父母如果能够采取宽容、耐心的态度则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身体意识。

1岁半是对孩子进行性生理教育的非常好的时机,如果有可能,甚至可以让同龄的男孩女孩一块洗澡,让他们裸露着小身子识别彼此在生理结构上的差异,鼓励他们观察对方与自己不同在哪里。

父母就可根据孩子的理解力很自然地向他解释他身体的各个部位和功能,并以关爱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身体,让他尽早了解自己的身体,并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身体。

黄金第3期:性蕾期

年龄阶段:2~4岁

典型特征:发现性别区分

孩子在2~4岁时进入性蕾期,这一时期的性教育是今后性成熟的基础。不少孩子在2岁左右开始玩弄自己的生殖器,这是他们的一种性游戏。也有的孩子玩生殖器的时间更早些。遇到这样的情况,父母千万不要苛责孩子。

教战守则:让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对待自己的私处

避免孩子玩生殖器比较好的方式就是给孩子穿封裆裤,每天给他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以便转移他的注意力。

如果孩子当众碰触自己的生殖器,千万不可严厉地呵斥来制止孩子的行为。这可能会让他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不好的评价。因此,遇到这样的事情,最好的方式就是告诉孩子,那个地方是他秘密的地方,不能让别人看到。这样说不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身体产生羞耻感,同时也教给了他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方式。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选择适当的时机让孩子明白:他身体的哪些部位不宜暴露,并不是那些部位不好;哪些事不适合当众做,但可以在卫生间或自己的卧室做;有些事情男、女要分开做等等。

黄金第4期:依恋期

年龄阶段:4~6岁

典型特征:开始产生“恋父”“恋母”情节

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他“恋”,第一个目标是他的异性亲长,又名恋母(恋父)情结。这种情结在儿童性心理发展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被压抑于潜意识内,以后不但可表现为恋上长者,而且还可能成为各类精神疾病(包括神经症、精神分裂症与内源性抑郁症)及其症状表现的心理根源。

教战守则:温馨快乐的家庭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好孩子的性楷模

父母要处理好彼此的关系,给孩子一个温馨快乐的家庭环境。如果父母关系紧张,孩子就很容易成为承受父母一方或双方愤怒和怨气发泄的对象,因为年龄太小,社会经验缺乏,孩子缺乏正确判断事情缘由的能力,常常会把父母之间关系恶劣的原因归结到自己头上,长大后变得缺乏自信、胆小怯懦、性格软弱和行为退缩,或者内心闭锁、精神抑郁,严重的甚至可能自杀。

同性父母是孩子性别意识形成的楷模,异性父母则是孩子学习与异性相处的楷模,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起着无法低估的作用。因此,无论是母亲还是父亲都应该积极配合,共同养育孩子,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当孩子年龄大了以后,异性父母与孩子相处时则要注意分寸,不要过度亲密,以免导致孩子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黄金第5期:潜隐期

年龄阶段:6~12岁

典型特征:假同性恋现象

儿童6~12岁进入性潜隐期。这个阶段的儿童性心理比较平静,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男孩喜欢与男孩作伴,从事某些比较剧烈与冒险的游戏,而女孩则喜欢与其他女孩从事跳舞、跳橡皮筋等温和的游戏。这种“假性同性恋”不具有成人的性意识与欲念,但是在今后性心理发展遇到挫折时,也可能是同性恋形成的心理根源。

教战守则:不避讳任何性问题。让孩子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身体

和孩子谈论性越早开始越好。对于学龄前儿童进行性教育最合适的方式,就是在平时对孩子的提问或相关行为给予适当反应,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会给孩子一个暗示:一旦有了性方面的问题,他不需要通过别的途径去了解,从父母这里就可以获得,同时谈论性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

以上就是有关抓住儿童性教育的5个关键期的详细介绍,希望对你进一步了解儿童性教育有一定的帮助。因此,广大父母朋友们一定要从小给孩子进行性教育,从而让他们更健康的成长发育。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小编精心整理的这篇内容:急功近利式的早期教育让孩子厌学,如果你看到此处请一定要收藏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