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

小儿贫血的五个治疗法则

2020-11-25 分类:生活

TIPS:本文共有 481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每个宝宝生下来都是需要好好呵护的,当然很多新手爸妈们都会有些不知所措,没关系,赶紧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小儿贫血的五个治疗法则吧!

【定义与分度】

贫血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症状或综合征,是指末梢血液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以及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或其中一项明显低于正常。由于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此三项正常值国内外均有差异。因为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二者与红细胞压积不一定平行,故临床多以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作为衡量有无贫血的标准。须指出的是,由于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与血容量有关。例如在血容量减少时(脱水),虽然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是正常,但可能已有贫血。此时单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就不能反映贫血的真实情况。

临床上根据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数降低程度的不同而将贫血分为以下几度,血红蛋白在9~12克/分升为轻度,6~9克/分升为中度,3~6克/分升为重度,3克/分升以下为极重度, 红细胞数在300万~400万/立方毫米(以下单位同)为轻度,200万~300万为中度,100万~200万为重度,100万以下为极重度。

须指出的是,血红蛋白量的减低与红细胞数的减低程度在不同种类的贫血可不平行,例如在大细胞性贫血时,红细胞数的减低较血红蛋白量的减低为显著,在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血红蛋白量的减低则较红细胞数的减低为显著。此外,在诊断贫血时必须参照不同年龄小儿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数的正常值作比较,才能较准确地判断贫血的程度,例如新生儿初生时,其血红蛋白量如为12克%,这与初生时血红蛋白的正常值比较,则表明患中度贫血。

【贫血的分类】

由于贫血的病因和发病原理多种多样,因此,迄今尚无一个既能阐明病因与发病原理,又能指导临床的统一分类法。目前一般采用形态分类和病因分类。

一、形态分类

这种分类的基础是根据红细胞平均容积(MCV,正常值80~94立方微米),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正常值27~32微微克)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正常值32~38克/分升红细胞)的测定结果而将贫血分为四类:

(一)大细胞性贫血 MCV>94立方微米,MCH为>32微微克,MCHC正常。属于此类贫血者有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二)正细胞性贫血MCV、MCH和MCHC均正常。此类贫血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后贫血。

(三)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MCV为<80立方微米,MCH小于正常,MCHC正常。慢性感染、慢性肾脏疾病所致的贫血属于此类。

(四)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MCV<80立方微米,MCH为12~20微微克,MCHC<30克/分升。此类贫血见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

二、病因分类法

这种分类法是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类,故对诊断和治疗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造成贫血的原因是由于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二者不平衡所致,据此将贫血分为失血性,溶血性和造血不良三类:

(一)失血性

1.急性失血 如创伤大出血,出血性疾病等。

2.慢性失血 如溃疡病、钩虫病、肠息肉等。

(二)溶血性

1.红细胞内的异常(内因性)

(1)红细胞膜缺陷 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2)红细胞酶缺陷 如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症、丙酮酸激酶缺陷症等。

(3)血红蛋白合成与结构异常 如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2、红细胞外异常(外因性)

(1)免疫因素 存在有破坏红细胞的抗体,如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所致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2)感染因素 因细菌的溶血素或疟原虫等对红细胞的破坏。

(3)化学物理因素 如苯、铅、砷、蛇毒、烧伤等可直接破坏红细胞。

(4)其他 如脾功能亢进。

(三)造血不良

1.缺乏造血物质 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骨髓抑制 先天性再生低下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恶性肿瘤,血液病等。

以上两种分类法各有其优缺点,目前国内外多采用病因分类法。由于形态分类可用于推断病因,对病因诊断起辅助作用。因此,可互相补充。

【临床表现】

贫血的临床表现与其病因,程度轻重、发生急慢和年龄等因素有关。一般而论,急性的贫血如急性失血或溶血,虽贫血程度较轻,亦可引起严重症状甚至休克。而慢性贫血,早期由于机体各器官的代偿功能较好,可无症状或症状较轻,当代偿不全时才逐渐出现症状。

小儿对慢性贫血的耐受性一般较成人为大。个别慢性贫血患儿(如重型β-地中海贫血),在重度贫血时仍可走路上楼。由于红细胞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输送全身,贫血时,血液含氧量减少而呈低血氧症,这就引起组织与器官功能减退而产生各系统症状。主要临床表现可分为三方面;

一、 一般表现

皮肤、粘膜苍白为突出表现。由于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含量减低,使皮肤(面,耳轮、手掌等)、粘膜(睑结膜、口腔粘膜)及甲床呈苍白色。重度贫血时皮肤往往呈蜡黄色,每易误诊为合并轻度黄疸,相反,伴有黄疸,青紫或其他皮肤色素改变时可掩盖贫血的表现。此外,病程较长的还常有易疲倦,毛发干枯,营养低下,体格发育迟缓等症状。

二、 造血器官反应

婴儿期由于造血器官的功能尚未稳定,当造血需要增加时,往往骨髓外造血器官和组织呈增生性反应,回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出现肝脾和淋巴结不同程度增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外造血一般不增强),末梢血液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幼稚粒细胞。

三、各系统症状

(一)循环和呼吸系统 这两个系统的症状是互相联系的,贫血时,由于组织缺氧,可出现一系列代偿功能改变,如通过心率加快和呼吸加速来达到增加运输氧气的能力(活动后更明显)。体格检查可发现心率加快,脉搏加强,动脉压增高,有时可见毛细血管搏动。到重度贫血代偿功能失调时,出现心脏扩大,心前区收缩期杂音,甚至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

(二)消化系统 胃肠蠕动及消化酶的分泌功能均受到影响,出现食欲减退、恶心、腹胀或便秘等。偶有舌炎,舌乳头萎缩等。

(三)神经系统 常表现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性情易激动等,脑组织严重缺氧可出现昏厥。年长儿可有头痛、昏眩、眼前有黑点或耳鸣等。

【五个治疗方法】

一、去除病因

这是治疗贫血的关键,但尚有某些贫血趵病因尚未充分明了,对此,应积极加以研究,明确其病因,并予以去除。

二、一般疗法

适当护理,预防感染,注意饮食疗法,饮食的质和量应取决于小儿的年龄和病情。

三、药物疗法

治疗贫血的药物主要有:铁剂、维生素Bl、和叶酸。铁剂仅适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l和叶酸适用于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此外, 氯化钴、睾丸酮、中药首乌、阿胶、当归、鸡血藤、熟地黄等均有刺激骨髓造红细胞的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先天性再生低下性贫血。

四、输血疗法

重度贫血或因贫血而引起心功能不全,输血是抢救措施。长期慢性贫血者,若代偿功能良好,可不必输血,必需输血时宜注意输血量和速度。输血量一般按10毫升/公斤/次计算。输血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对于贫血合并肺炎的患儿,每次输血量和速度更应减少和减慢。

五、并发症处理

婴幼儿贫血易合并急、慢性感染,营养不良,消化紊乱等,对此,除应积极处理外,还需要考虑某些特点,如贫血患儿在消化紊乱时,对于体液失调的调节能力较无贫血的患儿差,在处理时宜结合具体情况,仔细分析观察,并及时给以对症和针对病因的治疗。

小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的症状可与多种生理障碍、疾病相混淆,如贫血、佝偻、巨结肠、败血症等。

这种儿科内分泌常见病可能对儿童智力发育造成很大影响,并可导致儿童身材矮小。

孩子脸色蜡黄、身材瘦小,但怎么补血都不见起色。

原来,孩子患的根本不是贫血,而是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

专家提醒父母,千万不要小看了甲状腺功能低下症。这种儿科内分泌的常见病,在儿童中发生率并不低。它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还可导致孩子身材矮小。

此外,这种病还具有很强的“障眼性”,非常容易与贫血、佝偻病、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愚型、侏儒症、新生儿败血症等疾病相混淆,经常造成误诊和漏诊。

医学指导/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内分泌科梁立阳副教授

典型案例

孩子脸色蜡黄、身材瘦小

找错“罪魁祸首”延误病情

彤彤已经两岁多了,但不管父母怎么悉心喂养,他的脸色始终是黄黄的,身材也比同龄小朋友瘦小很多。去看过几次医生都被告知是贫血,开了铁剂补充,也隔三岔五给他煲猪肝汤喝,但彤彤的脸色一直没有改善。

不仅如此,妈妈发现彤彤学说话也比别的孩子慢很多,即使是三个字的姓名也念不全。父母辗转求医,最终带他到广州一查究竟。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内分泌科梁立阳副教授在对彤彤进行详细检查后告诉彤彤的父母:导致孩子脸色蜡黄、身形发育差的“罪魁祸首”并非贫血,而是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

儿科内分泌常见病

“小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是儿科内分泌常见病之一,是先天性甲状腺素减少造成的,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所以非常容易引起漏诊或误诊。”梁立阳解释说,甲状腺素在人体内有广泛的生理作用,对人体的生长、成熟,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及某些物质代谢,均起着一定的调节和促进作用。

如果甲状腺素不足,可使上述多种生理功能发生障碍,最常表现为以某一种功能障碍为主,混合发生其他障碍,所以具有较大的“障眼性”,不少父母因判断错误而延误了孩子的病情。

专家分析

贫血、佝偻、先天性巨结肠

可能都是先天性甲低症在作怪

梁立阳介绍说,先天性甲低症很容易与贫血、佝偻病、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愚型、侏儒症、新生儿败血症等疾病相混淆。事实上,各类看似“不搭界”的典型症状背后都可能“潜伏”着先天性甲低症这只推手。

贫血:甲低患儿贫血是由于消化道粘多糖沉积,影响食欲及消化功能,导致造血物质吸收不良。部分患儿可出现皮肤黄染,这是因为甲状腺素缺乏,使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胡萝卜素转变为维生素A减少,血中胡萝卜素增多所致。

佝偻病:甲低患儿身材矮小,运动发育延迟,囟门大,关闭晚,出牙迟,同时合并有智力障碍,易误诊为佝偻病,钙剂、鱼肝油治疗无效。

先天性巨结肠:甲状腺素缺乏使肠蠕动减慢,致顽固性便秘、腹胀,特别是年龄较小的患儿,易误诊为先天性巨结肠。当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经手术扩肛后仍有症状时,应警惕有无甲低症。

先天愚型、侏儒症:甲低患者的特殊面容与先天愚型相似,同时因生长发育滞后,可能被误诊为大脑发育不全。在婴幼儿期智力落后不明显,以生长发育滞后为主要表现者,常被误诊为侏儒症。这些疾病如查甲状腺功能、染色体,即可鉴别。

新生儿败血症:甲低患儿新生儿期生理性黄疸时间可延长,对外界反应差,多睡、少吃、少哭、体温低、皮肤出现花斑,易误诊为新生儿败血症。若出现黏液性水肿,则易误诊为新生儿硬肿症。

发现与治疗

两岁内治疗是关键

“先天性甲低症其实完全有迹可寻,能够早期发现,但前提是细心观察然后到医院进行排查。”专家表示,如果准妈妈在怀孕时经常感到胎动偏少、孩子生产期出现延迟、新生儿出生体重明显过重(大于4kg)、婴儿身长较正常者矮小、全身发生水肿、面部臃肿、生理性黄疸持久不褪或是黄疸很深,都应怀疑是否患有先天性甲低症。

此外,患儿还可能伴随嗜睡、少哭、哭声低下、呆滞、吸吮力差、体温低、顽固性便秘等表现。“如果在体检时发现孩子有腹胀、心率缓慢、心音低钝等症状,也要高度怀疑患病。”专家表示。

梁立阳提醒,及早诊断是治疗先天性甲低症的关键。“甲低病儿如在生后3个月以内开始治疗者,平均智商可达89,6个月开始者为70,7个月以后开始者为54。两岁内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治疗越晚后遗症越多。”

据了解,目前广州市卫生部门正在对新生儿筛查中检出的先天性甲低症患儿进行早期治疗,患儿可获得免费药物治疗或领取特制奶粉。

新生儿相关推荐

新生儿的育儿方式

宝宝夜间哭闹怎么办

怎样给宝宝退烧

宝宝拉肚子怎么办

宝宝鼻塞流鼻涕快速解决偏方

宝宝咳嗽怎么治疗

宝宝断奶了不妨吃这些

宝宝吃奶粉上火怎么办

宝宝呕吐是什么原因

宝宝缺钙吃什么好

宝宝营养不良吃什么好

宝宝衣服上的奶渍怎么洗

小编精心整理的这篇内容:小儿贫血的五个治疗法则,如果你看到此处请一定要收藏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