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

传统习俗与历史传承:探寻清明节的由来与风俗

2024-01-30 分类:热点

TIPS:本文共有 540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1 分钟。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始于春秋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古代帝王思念先人的节日,后演变为民间慰祭祖先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来历与风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祭扫墓地、悼念先人,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敬重之情。而与清明节相关的风俗中,还包括踏青赏春、植树、踏青等习俗。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习俗内涵,清明节被认为是中国人民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

国家规定有11天法定节假日,分别为春节3天,五一1天,清明1天,端午1天,国庆3天,中秋1天,元旦1天。为什么没有把元宵节也定为法定节假日呢?

元宵节的由来有好几种说法,但它也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民间有很多庆祝的活动,比如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各种民俗表演应有尽有,在老百姓心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们家乡,元宵节会搭棚子,棚子顶上挂上许多红灯笼,棚子顶头架个旺火。村里大街小巷还会挂各种各样的小彩旗,几家合伙架设荡秋千,打各种各样的饼子(有羊,鱼,花等样式),也是敬诸神用的。味道微甜,是烤出来的,很好吃。那时候虽然不富裕,但老百姓把这些节日过的有滋有味,很热闹。

#兰州头条#天气阴冷穿暖和一点,关心天气,更关心你。岀行注意安全,带口罩防花粉过敏,防新冠,保暖,好处多多。

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

大约始于周代

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

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清明节的风俗习惯有扫墓祭祖`

禁火,吃寒食,踏青,植树,放风筝,插柳,斗鸡,射柳,蹴鞠,蚕花会等。

唐朝诗人,杜牧一首《淸明》脍炙人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还有一首:清明,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

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

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由来和风俗你都知道吗?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或前后。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盛大的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可你知道清明节的由来以及风俗和禁忌吗?

马上就是清明节了,关于清明节的由来、风俗和禁忌,你都知道吗?

一、清明节的由来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马上就是清明节了,关于清明节的由来、风俗和禁忌,你都知道吗?

二、清明节的风俗

1、荡秋千

荡秋千是在清明节的时候一个传统的风俗,荡秋千的历史古老,最早期的时候荡秋千的名字是叫做千秋的,后来是为了避忌讳才变成了秋千。

2、踏青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其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的由来(一)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注:资料素材于网络

7.61 sEh:/ 今天是清明节!清明节的由来大家知道吗?? 今天是清明节!清明节的由来大家知道吗?? - 抖音 复制此链接,打开Dou音搜索,直接观看视频!

今天是植树节,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植树节和端午节纪念屈原一样,最初也是为了纪念一个人。

“清明插柳”的习俗在民间由来已久,清明前后的暖和气温、丰润的雨水都是最适合种树的日子,但为什么偏偏选择3月12日这个北方冰雪尚未完全消融,“倒春寒”频繁的初春季节呢?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于北京逝世,举国哀痛。

为了最大限度地表达对孙中山的尊敬和缅怀,发挥更大的社会动员和宣传作用。

传统文化中的“植树节”,被当时的民国政府看上,拿出来做了“改造”

其实孙中山先生也是植树造林的先锋,19的时候,孙中山便向北洋政府提议,将每年的清明节定为“植树节”,当年北洋政府便通过了这一提议,规定每年的清明节为中国的植树节。

孙中山生前与“植树造林”颇有渊源,另外从传统文化的角度,长寿的树木也是“睹物思人”的不二之选。

1928年3月1日,民国政府决定: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各地需举行植树活动以示纪念。

1928年3月12日的《申报》写道:“人去树存,睹树思人,而人亦垂留于千载后世。”

次年,民国政府颁布《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各省植树暂行条例》。

3月12日植树节,全称是“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就这么被确定下来了。

#植树节已写入森林法# #植树节#

#清明节# #百粉# 大家知道清明的来历吗?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因此,清明节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绵山(今介休绵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第二年,晋文公与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们发现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围成圈儿戴在头上,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念,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清明节习俗。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清明吃青团的习俗起源于寒食节。每逢寒食节,人们便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后来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

在民间,清明吃青团还有一个传说,就是吃青团的传统是为了纪念大将李秀成,李秀成打仗的时候流落到偏远的地方,没有吃的很饥饿。这个时候,老百姓为了帮助他,就准备了一些艾草汁和糯米粉混合,做成了美味的青团,据说他吃了之后打了胜仗,正好又是在清明节时期,所以吃青团一直流传下来了

到了清明,很多人都自己制作青团,青团的制作方法很简单,用清明前后才有的艾草的汁拌进面粉里,再包裹进豆沙、肉松等馅儿。捏出来的青绿色团子,上火蒸熟。美味的青团受到很多人的欢迎

吃馓子,馓子就是一种油炸食物,清明吃馓子由来以久,春秋战国时期,从清明前两天开始,人们就提前油炸好一些环状的面食,方便食用和携带,这就是清明吃馓子的雏形。南北方都有吃馓子的习俗,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

扫墓的时候,不要穿颜色鲜艳的衣服。扫墓是一项庄严肃穆的活动,扫墓之前吃饭的话,特别是荤食,是表示对先人的不礼貌和不尊重,可以吃素食。

去扫墓的时候,穿衣有讲究,不能穿大红大紫的衣服,色彩过于鲜艳的衣服是对先人的尊敬,穿黑色、蓝色和白色和灰色等素色衣服比较合适。

第二个就是不上两次坟,在去扫墓的时候,都是祭拜自己的先辈。祭拜先辈的时候,难免会心有感伤,心里难过。这样的话,对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徒增悲伤,

总觉的南方少数民族才是华夏之源,是他们传承了华夏5000年文明,农历三月三,上巳节,祭黄帝,这就是现代清明节的来历,四月四祭炎帝,后来与黄帝合祭,三月三黄帝诞辰,四月四神农诞辰,四月八苗王节祭蚩尤,是蚩尤的诞辰,南方少数民族都爱蚩尤,苗族更是蚩尤后人,盘古诞辰正是十月十六,瑶族正是盘古后人,瑶族盘王节不正是祭祀盘古么,南方少数民族不仅祭祀盘古与蚩尤,同样也祭祀黄帝与炎帝,三星堆就是个证明,三星堆里连古印度和犹太人的祖宗都有,世界所有文明都能从三星堆溯源,相反汉族连始祖炎黄诞辰都忘了,还有几人记的华夏传统节日三月三,四月四,十月十六?

小编精心整理的这篇内容:传统习俗与历史传承:探寻清明节的由来与风俗,如果你看到此处请一定要收藏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2)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4-01-30 21:13只求三分闲[福建省网友]182.48.96.237
    了解清明节的历史由来和风俗,让我更加珍惜这个传统节日,也希望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并尊重这一传统。
    顶3踩0
  2. 2024-01-30 21:05黄小家[海南省网友]103.44.227.96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要的历史传承体现。祭祖扫墓是我们的传统习俗,希望能一直传承下去。
    顶8踩0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