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

为什么中医养生及慢病不可急治:浅谈

2024-04-07 09:59:14
相关推荐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慢性病患者人数逐渐增多。中医养生理念注重调整体质、预防疾病,但却与现代人追求快速疗效的理念有所冲突。慢病需要长期细致的调理,不能一蹴而就。中医强调因人而异,因病施治,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体质、疾病病因等多个方面,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逐步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急急忙忙的治疗方法往往只会治标不治本,容易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因此,了解慢病的顽固性和中医养生的疗效原理,患者应当耐心调理,逐步改善体质,达到长期稳定的治疗效果。

前几天遇到了一个来咨询胃病的人,诉说胃病多年,一直是吃消炎药止痛,近日胃病加剧,一下子吃了二十多粒消炎药,导致急腹痛而住院,暂且不提消炎药能不能治胃病,但就抗生素对肝肾的损害就是不可预估的,很多人吃中药受媒体误导,怕对肝肾有损伤,其实在常规用量范围内,中药是没有多少严重的副作用的,就是有一些由于服用中药引起的不适,停药后也很快恢复正常,很少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副作用,不少人胃病查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用抗生素三联疗法杀菌,但真的杀的完吗?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很多人停药菌就复发,如果不改变胃中易于生菌的环境,你用多少抗生素杀菌也是没用的,反而杀死了正常对人有益的细菌,所以这种情况还是建议用中药改变体内环境,不杀菌而菌自灭。

病有缓急,对于急病来说,中医效果很好,见效也比较快,但对于慢性病来说,慢病真的适合慢治,急则生变,多年积累的病想短时间解决,是不可能的,都想着自己遇到的是神医,覆杯而愈,真那样,那世上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慢性病人了。

首先,要明确一点,中医是可以治疗多类慢性疾病,而西医对这一类的慢性病基本上只有治标的办法,坐等这类疾病越来越严重。而中医认为人体一切疾病之本因都在于阴阳失调, 体内之阴阳达到平衡即可彻底治愈,至少不会继续向各种慢性病变严重的方向发展。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大多数慢性病都有瘀滞 ,凡身体有一处阳气不到,即在此处出现瘀滞。包括瘀血、痰饮、水湿等,大病如各种肿瘤、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糖尿病等皆有此类现像。 阳气温通,则瘀滞自散,如继续任其发发展,则阳损及阴,阴阳俱虚,治疗起来就很难,当然也有素体阴虚之人,就要滋阴为主,兼顾其他的症状。

有些慢性疾病之所以难以根治,一方面在于 当下不少中医缺乏中医思维,治病容易受到西医思维的影响,不会辩证论治,这样的治病是取不到好的疗效的。

慢性疾病之所以难以根治,另一方面在于病人要求快速见效,西医治疗治标效果很快,所以很多人就相信西医能解决问题,其实没有看到疾病的本质。中医因为治病求本,每一个病人情况不一样,都需要单独辩证,因此需要摸索并多次调理,而见效相对比较慢,这也需要病人对医生绝对信任。而在目前西医强势的环境下,大部分病人已经接受了西医治病的观念,因此要求中医像西医一样快速见效,一旦达不到要求就放弃。

慢性病是十年二十年慢慢积累来的,治疗也需要抽丝剥茧慢慢调理才能见效。况且随着年纪的逐渐增大,疾病的越来越深入,五脏阴阳之气逐渐衰减,慢性病治愈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

那么,慢性病为什么要以慢治慢?

慢性病为什么不能急治,而要慢治,这是由慢性病的特点和病情决定的。古人倡导,有病三分治七分养”,“养”其实就是慢治。

慢性病是长期缓慢而形成的,有的是长期不良习惯导致的,有的是不良心态和情绪长期得不到调适和化解,有的是环境污染长期得不到排除。。。。。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久而久之,积害难返,如果不从各方面去改变,单纯的靠药物,很难很难治愈,而体质的改善,需要很长时间从各方面调整。

慢性病患者大都体质很弱,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已遭到严重的破坏,恢复起来不仅很慢,而且也很难。不是几副药或一两样补品可以解决的,尤其是老年人,更是经不起折腾,就常见老年人体虚,儿女买红参炖鸡汤补,结果补出事来了,欲速而不达,虚不受补,久病之身有虚也应慢慢调,治疗慢性病的基础,是强化自己的体质,体质强了,慢性病才会好转,跟慢性病作斗争,跟与敌人作斗争一样,要有实力。身强病自消。体质的恢复和强壮,是要靠慢慢调养,慢慢锻炼而来的,不可能睡一觉,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实现的,所以“以慢治慢”才是治慢性病根本之路。

但医学不是万能的,有些慢性病是无法根治的,只能缓解,带病生存。据资料介绍,世界上疑难症有几千种,有的病是无法根治的,如癌症、晚期糖尿病、老年心脑血管病自然老化等,有谁说能治好,那谁就是骗子,但这些病也可以控制和缓解,可以用中医药慢慢调养,以缓解病情,延长寿命,减轻痛苦,提高生命质量,这些都是中医的长处,比如用丸散颗粒剂等等调治,但如果治不好的病硬治,等于穿不过去的墙硬穿,结果只会穿得头破血流,人仰马翻,结果得不偿失。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有的慢性病是性格缺陷造成的,改起来很难,需要一个过程克服自己,只有改掉性格缺陷,才能缓解病情,这才是治病之本,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最容易犯的就是钻牛角尖,由此可见慢性病光靠医药是很难根治,只能在慢养中调神养性,配合中医药,病才有可能峰回路转,否则别无他路。

曾有一个比喻说:如今医院医生都聚集在一条泛滥成灾的河流下游,苦练打捞落水者的本领,结果捞起来的一大半落水者都是尸体,就算活着的少数人也是奄奄一息,而且落水者与日俱增,越来越多,而解决办法呢?应该是去上游阻止跳水者(治未病),而不是让医生去下游拼命打捞的“落水者”。

治慢性病是治病中的一场攻坚战,学问深,难度高,风险大,时间长,需要重在治本堵源,从根上治起。

治病不仅仅是扎针吃药。更为重要的是要治本堵源,挖掉身上的病根子,即治掉未病,治病,一是查找病因,有的放矢;二是检查错误,惩前毖后;三是扎针吃药(包括推拿按摩刮痧艾灸等各种治病手段),缓解病情。因为慢性病大都是自己身上“坏毛病”引发的,即未病引发的。

只有认错改错,下决心改掉身上“坏毛病”,治掉未病,治慢性病才有希望。否则就是仙丹妙药也很难有效。这也是治慢性病的必由之路。病上身了,心态要好,既来之则安之,疾病是人生不可避免之事,安然对待,要相信自己有力量战胜疾病,人体自身有修复能力和解毒能力,实在不行,用中医药延缓病情,提高生存质量,就是胜利。

此文只是讲的慢性病,但绝对不代表中医治病慢,外感发烧,急腹痛,等等,中医都可以快速治愈,只是现在不少人感冒发烧了第一时间是去医院打针,或吃点西药感冒药,而结果呢?看似是病愈了,但往往是埋下将来患病的根源。

唐代大医孙思邈活了一百多岁,认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首先养性,养性就是调养自己的精神心性,使之常处于宁静祥和的境界。所以大多数人很难接受孙思邈的养生之道。但是,当一个人到了中年以后,身体的健康水平逐渐下降,同时也能逐渐体会到身体健康的保持,重于身外的名利与追逐,就能够体会到孙思邈将养性放在第一位的养生之道的合理性,就有可能接受孙思邈的养生之道,并调养自己的心性。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孙思邈以嵇康与《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作为自己养生之道的理论依据,他在《要方》中所阐述的养生之道就是对嵇康与《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要方》从嵇康的养生理论与《黄帝内经》中各引用了一段话作为自己将养性作为养生的第一位任务的理论根据:第一段话是,嵇康曰:“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回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第二段是,《黄帝内经》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嵇康强调养性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将心性修养到,去名利,除喜怒,去声色,绝滋味,少思虑,则不求长寿,自然能长寿。如果不能做到这五点,则无论吃何种滋补品,练何种功夫都不可能健康长寿。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黄帝内经》也强调养性的重要性,认为只要能保持宁静祥和的心境,将外驰的精神收回来内守自身,真气就会畅通全身,身体就不会受到疾病的侵害。总之,两段话的精神是,要想健康长寿,首先要养性,忽视养性,只重视药物滋补、身体锻炼等养生方法,不可能达到健康长寿的养生目的。为什么养性(即修养自己的心性,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能获得健康长寿的效果嵇康认为:“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嵇康《养生论》)。

就是说人的精神制约着人的肉体,只要人的精神不躁于中(即只要精神保持祥和宁静),人的肉体(形骸)就不会生病、死亡(丧于外)。

嵇康与孙思邈以养性为主的养生理论,是他们本人的经验直觉,但是一千多年后的现代“身心医学”却以成果证明嵇康与孙思邈的经验直觉是正确的。当代“身心医学”的重要成果之一的“心理神经免疫学”证明,“祥和宁静”的健康心理能够提升免疫系统的免疫能力,从而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使身体保持健康,有力地支持了嵇康与孙思邈的养生首先要养性的养生理论。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孙思邈并不是单打一只讲养性,而是以养性为基础,再配以其它养生方法来养生。《要方》第三至第八节就介绍了养性以外的辅助养生方法,这些方法是居处、按摩、调气、服食、杂忌、房中六项。这六项养生方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居处就是生活要有规律;按摩就是经常对四肢进行按摩;调气就是进行呼吸吐纳的修炼;服食就是注意适当的营养滋补及药物治疗;房中讲性生活要有节制;杂忌讲一些生活中的禁忌。可以这样说,孙思邈的养生之道是一种有主有从的较全面的养生之道,完全做到的确很不容易。但是你如果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愿意用孙思邈的养生之道来指导自己的养生实践,你就首先要时常调养心性,使自己的心境常保持宁静。然后再做到起居饮食有规律,适当的体育运动、适当的营养滋补及服用必要的药物,这样就可以达到健康长寿的养生目的了。

《翼方》是对《要方》的补充,强调养性的大要是: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论,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啬神、爱气指要节约神气的消费,是调养精神的具体要求。养形、导引是进行适当的肢体运动和练气的吐纳。言论是慎语言。饮食是讲注意适当的营养,但又不追求口腹之欲。房室是讲性生活要节制。医药是讲有病要服药治疗,也可以常服用一些保健药品。禁忌讲一切有害于身体健康的环境和事物都要避开。一般人都是追名逐利,追求口腹之欲的满足,追求感观的刺激,而孙思邈养生之道恰好相反,淡薄名利,不追求口腹之欲,更不寻求感观的刺激,这些称为反俗。孙思邈以灯用小炷这样一句很形象的话来形容他的养生之道,所谓灯用小炷,是说一盏油灯用细的灯芯,灯油就可以烧很长时间,如果用粗的灯芯,灯油很快就会烧完。养生就像灯用小炷,做到十二少就是节约能量的消耗,就是灯用小炷,就能延长生命,得到健康长寿。《翼方》还讨论了服饵(即服用保健药物),食疗等问题,可作为参考。

孙思邈的养生之道,是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代表。中国传统养生与当今流行的养生(实即西方的养生)是两种不同的养生之道。从能量的角度来看,西方的养生是以发泄能量为特征的养生,这种养生强调“生命在于运动”,而运动的特点就是向外发泄自身的能量。中国的传统养生是一种积蓄或收敛能量为特征的养生,养神、调气、导引、少语、少动等,强调的都是一个啬字。啬即节约能量的消耗,也就是孙思邈所讲的灯用小炷。人是身心的统一体,从身与心两个方面来看,西方的养生,强调的是身体的运动与身体的滋补。是一种以养身为特征的养生,虽然名为养生,实为养身。而中国的传统养生,强调心理精神的调理,也可以说,中国的传统养生是一种养心之道。所以孙思邈将自己的养生称为养性,当然中国的传统养生并不是只讲养心或养性,而是在强调养性或养心的同时也讲养身(必要的肢体运动与身体的滋补)。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但认为第一位是养心或养性,第二位才是养身。从表面上来看,西方的养生显现出一种向外积极进取的特点,符合人们积极向上精神,所以很受现代人的青睐。而中国传统养生则显现出一种向内收敛的消极特点,不符合现代人向外积极进取的精神,所以不受现代人的青睐。的确,正在为自己的事业进行奋斗的人们,要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很难接受以消极收敛为特点的中国传统养生之道,我们也不向这部分人推荐中国的传统养生之道,但是过了中年,已经从事业的竞争中逐渐退出来的人,就应该将关注外界的心神收回来,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就能发现中国传统养生的确是一种能维护自己身心健康的科学的养生。孙思邈的养生之道就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重要代表,值得关心养生问题的中老年朋友们研究、学习与实践。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5)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4-04-13 15:27激扬人生路[陕西省网友]203.29.46.218
    5.快速治疗可能带副作用中医治疗需要间和耐心不能心急。
    顶9踩0
  2. 2024-04-12 09:33贪恋那青春[台湾省网友]203.34.67.123
    4.了解中医养生人都知道慢病不宜急治需要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慢慢调理。
    顶9踩0
  3. 2024-04-11 03:39倦鸟余花[上海市网友]116.116.219.149
    3.中医养生理念强调平衡和长期效果不能急于求成。
    顶13踩0
  4. 2024-04-09 21:46古城墙边的小耗子[辽宁省网友]45.115.238.206
    2.慢病需要耐心养护医生治疗也需要间不能味追求快速效果。
    顶0踩0
  5. 2024-04-08 15:52大漠风烟[山西省网友]203.12.65.23
    1.中医养生注重调理整慢病需要慢慢调理不能急功近利。
    顶8踩0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