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

春日生活:清明祭祀 踏青养生一个都不能少

2024-05-20 21:58:52
相关推荐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点击“关注”,识别二维码

北京时间今天4时13分,我们迎来了“清明”节气。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既是节气,也是清明节。这一天是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日子,你知道咱天津人过清明节有哪些讲究吗?

尽管中西文化不断在此撞击、交融,但天津对中国传统的节日习俗却有着惊人的坚守力,对外来文化也有着很强的融合力。有关清明寒食之习俗,天津人并没有因时代数百年的巨大变化而发生根本的改变,一直还遵循着中华大地传承久远的民族历史风俗。

清明简历

起 源:山西绵山

流行地区:中国、越南、韩国、琉球

节日起源:祭祀

节日活动:禁火、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

节日意义: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

古人如何过清明节?

中华文化注重孝道,天津民风自古淳朴,天津人缅怀逝去的家族先辈亲人,非常重视祭祀的仪式,每年在三个“冥节”中,最首要、最马虎不得的当数清明节了(另两个“冥节”是指夏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和“十月一,送寒衣”日)。

天津人俗称清明节为“鬼令”,在清明前后各10天扫墓祭祖(天津人曾普遍称扫墓为“添坟”,后来又改称“上坟”),系天津地区传承下来的重要风俗。“清明日,男妇各上坟,陈祭品,焚纸钱,增土于冢上,曰添坟,哭新鬼尤恸。”

清明祭祀过程大体是这样:生者来到先人坟前,先把墓碑前的空地清扫干净,仔细擦拭墓碑,然后毕恭毕敬地供上新鲜的水果、糕点,焚香燃蜡烛,烧纸钱,洒酒,祭奠者有的会痛哭流涕,特别是这里掩埋着家中刚去世不久的亲人,就会更加难过。有的则对着坟墓述说这一年来对亡人的思念和家中的大事小情、亲友变故等等,并拜托长辈逝者护佑全家安康,福祉绵长,财源广进。人们往往还要许下几桩心愿,祈求逝者显灵。那种絮絮叨叨,轻言细语,仿佛亲人没有辞世,此刻正与自己进行对话交流。如果亡者生前吸烟,上坟者还会点燃一支香烟摆放在坟前。祭奠之后,磕头站起,再铲除墓上杂草,往坟的上面培添新土,象征为先人修房,以防夏天雨大屋漏(有的则是先锄杂草添新土,然后再祭拜。顺序不同,无关紧要)。在培土时,人们往往还要在坟茔四角压上用锡纸制作的假银锭子,祈求家庭常年有钱花,日子越过越富有。大多数还要燃放一挂鞭炮以示驱赶小鬼别来纠缠,让亡者灵魂安宁。

寒食为什么要禁火?

南朝人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立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但在天津城区,对清明寒食禁火的习俗已经基本不遵循了。清代天津着名诗人梅成栋在《清明日大风》一诗中写道:“百花寒未吐,孤(辜)负此清明。窗黑风降至,云黄雨不成。冬衣绵又着,春墓扫难行。薄酒陈家祭,聊伸窭子情。”清代文人杨光仪也于光绪某年吟诗曰:“东风料峭互阴晴,春草池塘生未生?莺燕无声人意懒,围炉煮酒过清明。”从这些诗句里,看不出天津人在清明节期间禁炉火吃寒食之举。另外,在上文提到的三本清朝着作中,也没有寒食风俗的记载。

如今,绝大多数在天津市区生活的居民基本没有过寒食节、吃冷饭、不生炉火的习惯。尽管很多人都知道介子推的故事,只是从心眼里很崇敬这位古代贤士,却不愿让自己的胃口受到伤害,毕竟这个季节天津地区的天气还很冷,常年习惯了热食的人,还要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乍一吃冷,很可能会因突然改变生活习惯而闹病的。

清明踏春有哪些选择?

植树种花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播种的大好时节。天津民间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俗谚。天津地区会在清明前后开始广泛地植树造林。清明习俗的“折柳入土”,虽说一开始是晋文公为怀念介子推的悲痛举动,但发展衍变,到现代成为了植树造林、绿化大地的美好动员。

清代文人周宝善在《津门竹枝词》中写道:“年年墓上培新土,种得松楸直接云。”点明了天津人早年在墓地周围植树的情景。《益世报》曾在1947年4月5日发表了这样一条消息:“津工务社会两局,定自今日起,展开造林运动周,工务局妥备树苗两万余株,在墙子河沿岸实行造林,各处街路行道树,发交各区公所及保甲负责栽植保护,并扩大宣传,倡导市民于庭院空地自动植树。”1979年,全国人大设立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天津地区往往在清明前后,涌起一波又一波的群众植树热潮。不少市民还会选择在春分至清明这段时间里,在住房周围的园地或是大小花盆内,撒种移根,植树种花,美化自己的生活。即便是贫困或患病家庭,也会有此举动,表明了天津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外出踏青

以往,天津人过清明节,是给女性放假的合法日子,也是人们踏青、荡秋千、放纸鸢的娱乐心情的节日。封建社会,对女性束缚极严,大家闺秀讲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普通百姓家中的女性也不能随意出头露面。但到了清明节,天津人会理直气壮地借助扫墓敬拜先辈之机,率家人(特别是女眷),到野外感受大自然的新鲜气息,迎接新春的到来。此时,树枝泛绿,小草萌芽,春风和煦,正是郊游踏青的好时机。人们扫墓后,有的会将自行携带来的用木板和粗绳连接在一起的简易秋千,拴牢在野外大树的横生树枝上,就可让调皮娃娃、年轻男女荡起秋千尽情玩耍了。有的孩子还在野地里玩起踢皮球、滚铁环等童年游戏,撒欢地快乐。

放风筝

天津人把放纸鸢称作放风筝,不论男女老少,很多人都爱玩。其实不只是清明节放风筝,一年中特别是在春秋季节的很多日子里,人们经常见到天空中飞舞着只只漂亮美观、造型多样、色彩鲜艳的风筝。放风筝也有放掉晦气、排除倒霉的意思。天津是中国着名的风筝之乡,着名品牌“风筝魏”的风筝已被列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尽管百年来天津的市场上有很多品种的风筝在销售,但在天津普通百姓中,许多家庭都会自制风筝,大人孩子玩玩风筝是不需要花费什么钱的。清明时节,人们脱下棉衣,在空地上活动筋骨,放飞心灵,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真是一件十分美好惬意的事情。

实事求是地讲,在一年的各种时令节俗中,天津人最看重的还是春节,其次是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而对清明节的重视程度并不是排在最前面。毕竟清明节的最主要内涵是扫墓祭奠,是对亡灵的怀念与沟通,这就给活着的人带来了一种悲伤的色彩。因为它不像春节、元宵节等节日那样,是红红火火、充满喜庆气氛的。

所以天津人在过清明节时,多是很低调、很家族化、很谨慎的。与清明习俗有关的天津谚语也不算多:“清明麦子挂纸钱”(流行于天津南郊地区),反映的还是扫墓中的烧纸钱行为;一首反映寒食内容的歌谣,流行于静海农村。而其他有关清明内容的口头文学作品如故事、传说等就未见过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天津人对待清明节的心态。

清明节这些习俗不能忘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三候

桐始华:此时桐树开始开花。

田鼠化为鴽: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鴽鸟开始出来活动。田鼠为至阴之物,鴽鸟为至阳之物。田鼠化为鴽,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

虹始见:虹为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清明时节雨纷纷

唐诗有云“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前后,因冷暖空气不稳定,容易降雨。气象数据统计显示,1951年-,天津清明节降雨的年份总共有7次,其中1951年-1980年有4次,1981年-有2次,至有1次,清明降雨年份呈减少趋势。

清明节养生有一套

清明取意“天清地明”,清明前后多东风,风越刮天气就会越热,正是“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的季节。但空气中会漂浮大量花粉,有过敏性疾病者须提防。饮食应疏肝健脾、少酸、多甘多汁。此时气候多风、干燥,因此应多吃时令多汁蔬果,多饮水。

清明养好生,一年不生病!

这份清明时节养生指南一定要收好!

清明!!这个节日很严肃!!

祭祀!踏青!养生!

一个都不能少~~~

责编丨魏国新

编辑丨林大东

供稿丨综合自网络

联系我们丨tfchxinxi@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3)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4-05-20 22:16Laughing Peng[天津市网友]61.45.237.173
    清明祭祖、踏青养生,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顶8踩0
  2. 2024-05-20 22:10我的祖国[江西省网友]101.102.106.232
    清明节祭祖、踏青养生,身心愉悦,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
    顶0踩0
  3. 2024-05-20 22:04[北京市网友]103.234.174.220
    清明时节,祭祖踏青,传统文化与健康生活相结合,美好的春日生活。
    顶4踩0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