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

妇女一词的由来

2021-05-01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136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妇女」一词,最早出自《礼记·曲礼下》:「居丧不言乐,祭事不言凶,公庭不言妇女。」

可见那时的妇女地位并不高,公开场合都避免谈论她们。

《史记·项羽本纪》中也有关于「妇女」的记载: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严格来讲,「妇」和「女」指的是两类人:

未婚女子为女,已婚女子为妇。

《康熙字典》对此的解释是:「已嫁曰妇,未字曰女。」

其中字是嫁人的意思。

如汉乐府诗《青青河畔草》中,就有「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之句。

说明这两种称呼以女性的婚否作为划分界线。

这是通常的解释,但是有些情况下,妇和女可以通用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来自《诗经·卫风·氓》

这里的「女」为「士」的妻子,指的是已婚妇女。

说了这么多「妇」与「女」的起源和关系,相信大家对妇女一词已经有些了解了。

但很多人之所以diss这个汉语词汇,基本是因为「妇」而不是因为「女」。

「妇」这个字通常容易跟已婚、大龄女性等联系起来

女孩子都希望永远年轻,因此她们宁可自称宝宝,也不要被人称为妇女。

尤其古代流传下来的相关俗语中,也多消极含义,如「长舌妇」、「妇人之仁」等。

《说文解字》对「妇」的解释是: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妇主服事人者也。

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拿着扫帚扫地的女人,另一个是服侍人、服从的女人。

可见古时候妇女的地位多低,再加上还要遵守「三从四德」,凡事都不能自己做主

难怪现在许多女同学听到「妇女」这个词,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抵触情绪呢!

好在时代不同了,现在谁还敢让女孩子扫地,恐怕要单身一辈子了。

妇女一词的由来

在汉语中,“妇女”是一个合成词,包括“妇”和“女”这两个单音节语数素,即名词与名词合成,偏重于“妇”,成为偏义复合词。中国古代的女性称谓,没有结婚的称为“女”,结过婚的称为“妇”。在汉语通用规范中,“妇”和“女”都是一级汉字。已婚的和未婚的女性加在一起,所以说“妇女”用于泛指女性人类。

妇女一词的由来

它从中国革命的浪潮中走来

“妇女”就是单指已婚女性吗当然不是,按照我国官方界定,14岁以上的女性都属于妇女,14岁以下为儿童(幼女)。实际上,在我们国家的话语体系中,在晚清之前是没有“妇女”这个称呼的,只存在“妇”(已婚)和“女”(未婚)的表述,它们来自于女性的家庭角色,却缺乏对与女性作为独立群体的整体性称呼,这也是对数千年封建社会下中国妇女依附性社会地位的真实反映。

所以,我们常说的“女性”“妇女”这些概念都是近代中国的产物,而且天然地带有思想启蒙的色彩。就像“青年”这个概念,在古代的中国也是没有的,正是五四运动的革命火炬,让社会化了的“青年”概念开始登上中国历史舞台。

“妇女”这个概念的形成过程比“青年”更复杂一些。据学者考证,“妇女”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康有为1898年撰写的《请禁妇女裹足折》当中,随后一系列关于禁缠足的文献,也大多在标题中使用了“妇女”一词。但是,当时汉语双音节革命尚未兴起,这里的“妇女”大概率意味着两个单音节词的叠加,就如同“父子”或者“亲友”那样。此时的“妇女”仍然是家庭内的“妇”和“女”,并不具有脱离家庭的独立意涵。

在五四之前,从1898年的《女学报》开始,陆续出现了《女报》《女子世界》等杂志,基本采用“女”或“女界”称呼中国女性整体,直到1911年才出现了以“妇女”为题的《妇女时报》,但使用“妇女”的频率很低,各种不同称谓常常混用。

小编精心整理的这篇内容:妇女一词的由来,如果你看到此处请一定要收藏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