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

夜间失眠 疑是夜间高血压

2022-02-25 10:47:17

如今大家对于高血压感受不再是那么悠远,对它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但你真的有了解透彻了吗?小编下面给大家分享更多高血压知识,详解夜间失眠疑是夜间高血压。

1夜间失眠疑是夜间高血压

我绞尽脑汁地寻找失眠原因,排除了各种可能,忽然想到是不是因为天气转冷,夜间血压波动,使血压升高影响了睡眠。一天晚上后半夜,我取出血压计量血压,果然不出所料,血压在150/85mmHg,比平时的收缩压高出约10mmHg,我立刻舌下含服半片降压药,药物溶化后,一会儿功夫就睡着了,睡得还很香。

去医院复诊时,医生说高血压患者冬天比夏天应适当增加降压药,并具体给我调整了降压药用量,说这样可以很好地控制血压,后半夜就不会再失眠了。

在此,也提醒老年朋友要学会随时监测自己的血压。入冬以来天气寒冷,血管收缩,血压会出现波动,更应勤测血压,及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降压药用量,平稳地度过冬季。

2唾液效用多 可收缩血管促进止血

医学科学研究证实:唾液可收缩血管促进止血,对口腔中的细菌所产生的酸有中和作用,具有防龋齿、护牙床的功效;同时唾液中的唾激素是一种糖蛋白,对蛋白质合成、钙磷代谢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此外,唾液中还含有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具有抗菌、免疫、助消化等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不要随便唾弃唾液,同时,还应通过常叩齿、多咀嚼,清晨食粥,适时饮茶来生津养津、咽唾以养生。

3老年人管好你的血管

1.血管病变可致老年痴呆

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的痴呆跟血管病变有直接关系。老年人血管逐渐硬化,一些小的血管容易堵塞,这就是民间所说的“小中风”。这时大脑因供血受影响而出现功能下降,影响正常思维,出现痴呆表现。“小中风”有时很难察觉,老年人因此疏于检查。每个老年人都应该掌握保护血管的医学常识,并与医务人员保持联系。

老年痴呆是近年医学研究的热点。老人痴呆的最主要表现是反应能力、认知能力和语言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如果发现家里老人记忆力突然变差,有些说过的话很快忘记,很可能是痴呆的最初表现。”

目前老年痴呆的病因尚未研究清楚,还没有什么方法、药物或食物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只能强调全身保健,特别是保持心脑血管的稳定,这样发生脑痴呆的机会就少一些.

2.免疫力重在平衡而非提高

很多保健品都号称可以“提高免疫力”,吸引到不少老人家购买。实际上免疫力不是越高越好,而要与身体的需求一致。例如,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就是由于过高的免疫力而伤及自身。有些免疫力低下的老人家,的确需要提升免疫力。目前有药物可以刺激白细胞增多来增强免疫力,注射免疫球蛋白也有同样效果,但这些措施成本很高,并非每个老人都可以承受,因此仅适用于体弱病重者.

那么吃大补的食物对人体免疫力有作用吗?刘坚称,香菇、灵芝等菌类对身体免疫力有一定好处,但不是绝对的,也有天天吃冬虫夏草的人生病。维持免疫力应提倡膳食平衡。各种食品都要吃,这样人体才可以从不同的食品中摄取营养。

此外,老年人饮食要符合老年人的身体特点,不宜大鱼大肉,而应以容易消化吸收为原则,偏软、偏淡为宜。目前市面上的蛋白粉等保健食品号称具有各种保健功效,经过加工的食品可能含不利于健康的添加剂,不推荐服用,老人应尽可能食用天然食品.

4血管钙化与心脑血管病

研究表明,钙剂在进入人体后,有两种不同的沉积途径,一种是沉积到正确的部位,比如骨骼和牙齿;二是沉积到不该去的部位,比如动脉血管、心脏瓣膜和关节软骨,这就很危险了。

血管钙化与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被认为是强有力的心血管病死率和总死亡率预测因素。

对于许多老年人来说,他们在面对动脉硬化的同时,又患有骨质疏松和关节疾病。后者则需要大量补钙,而补钙则有可能造成血管钙化。那么如何化解这一矛盾,既要改善骨质疏松又不造成或加重动脉硬化?

现代的医学研究证实,具有生物活性的胶原蛋白是人体骨骼组织的主要成分,占骨骼总重量的80%,钙镁等无机离子只占骨骼重量的20%。因此,骨质疏松患者丢失的主要是骨胶原蛋白,所以骨质疏松患者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补充足量骨胶原的问题。

解决了这个问题,既可改善骨质疏松,又可避免因过量补充钙剂造成的血管钙化和关节软骨钙化,降低了造成心脑血管疾病和关节疾病的风险。

那么,已经出现血管钙化的患者应采取什么方法控制血管钙化的继续进展?1、不要过量服用钙剂。正常食物中的钙含量已经基本满足人体需要,切忌盲目补充钙剂;2、降低血脂和胆固醇水平。

血管钙化患者大多同时伴有血管的脂肪和胆固醇沉积,沉积物可造成血管损伤,进而激发血管钙化过程;3、定期进行血管钙化检查。特别是对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监测病情进展,有时需要作一些深度的检查,才能查出血管是否钙化。

5看看科学家为“清洁”心血管付出的心血

1929年的某天,时年25岁的福斯曼不顾亲友反对,冒着生命危险将一条长65厘米、似毛线针粗细、可弯曲的细导管插进自己的肘前静脉,并逐步插进右心房。一些权威人士视这一创举“亵渎神灵”,因而这项工作一度中断。直到1941年,两位美国医师理查兹和库南德发表他们使用此术的临床检查结果,肯定了这一技术的重要价值,并共同改进了当初福斯曼应用的心导管,三人同获1956年诺贝尔奖。1950年,席姆曼等报道了经尺动脉将心导管逆血流送入左心室,完成了首例左心导管术。

1964年,美国放射科医师多特研制了一种新型导管,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因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狭窄。由此,一门全新的领域??介入性放射学应运而生。他和另一位学者加特肯斯最早提出完成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在血管内植入支架以支撑血管壁,防止血管回缩的设想。他和同事又开创性地应用不同型号的同轴扩张器对9位股动脉粥样硬化性阻塞患者进行血管扩张治疗均获成功,使患者避免了截肢。但在当时因难以重复多特的结果和此术有较多的并发症,腔内血管成形术在美国被禁近15年。

1974年,年轻的德国医师格隆茨戈与人合作研制了圆柱形可膨胀的双球囊导管,并应用这种导管治疗外周动脉狭窄、肾动脉狭窄等病例均取得满意结果。1977年9月在苏黎世,他又将此法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狭窄并取得成功。这是世界上首次完成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开创了冠心病介入治疗(PCI)的新纪元。不幸的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学者,竟在1985年的空难中早逝。

PTCA不需要开胸、全麻和心肺体外循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创伤均小,因而在欧美迅速而广泛地开展起来。至1992年,在完成的总例数上,PTCA超过了CABG(冠脉搭桥),一跃成为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但PTCA并不完美,研究者又想到了在血管中安置支架。

1986年普耳和格韦脱完成了世界首例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成为冠脉介入治疗的第二个里程碑,基本上解决了PTCA术后急性血管闭塞的问题,并使术后中远期靶血管再狭窄率较单纯球囊扩张下降了15%左右。但裸金属支架(BMS)置入术后仍有高达20%~30%的靶血管再狭窄率。药物洗脱支架(DES)的问世,大大降低了靶血管再狭窄发生率。2005年全球PTCA共完成240万例,其中的86%置入了支架。但不排除一些医疗机构和人员过度趋利,造成部分支架滥用。

我国于上世纪50~60年代就有学者关注并研究PCI,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项工作一度中断,直至1984年完成首例PTCA。但快速发展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近年来更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2006年我国有10万人接受了支架置入术,其中80%~90%为DES置入。

PCI与CABG可以比作治疗冠心病的两项“水利工程”,前者“清淤疏通”,后者“改道开河”,而冠心病的药物治疗仍然是基础。

小编精心整理的这篇内容:夜间失眠 疑是夜间高血压,如果你看到此处请一定要收藏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