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

看完这部电影才知道:告别童年也可以如此有诗意

2024-02-11 分类:综合

TIPS:本文共有 274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看完这部电影才知道+告别童年也可以如此有诗意》是一部令人感慨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和告别童年的故事。影片通过细腻的情节和精彩的镜头,展现了主人公从天真无邪到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在故事中,观众能够感受到主人公面对挑战时的坚韧和勇气,以及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感悟和领悟。影片不仅带领观众回忆起童年的美好,更让人们意识到告别童年也可以是一段富有诗意和深刻的体验。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感人的情节,引发了广泛的共鸣和深深的触动,成为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佳作。

如同散文诗一样的电影,该会给观影者怎样的视觉与心理的双重享受呢?

我想,大概是可以从平淡内容中升华出的敦厚的生活魅力,让荧幕前的你我他,不自觉的想起了自己最最熟悉的过往,这种哀而不伤的情感迸发,完全是共鸣产生之后下意识的情绪表达。

《城南旧事》是我目前看过的,最像散文诗的电影,这部上映于1983年的经典老电影,距离现在已经过去36年的时间,可是,当再次回看,那种如初见般的怦然心动,仍旧提醒着我,这不是电影中的告别,而是生活中的迎送。

《城南旧事》改编自林海音在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说,除了故事框架基本遵循原著之外,导演更加将作者对于小说所有的感情,非常客观地融入了进去,这种感情,寄托在随处可见的旧时玩物中,寄托在大街小巷穿梭的小商贩身上,寄托在小女孩英子目之所及的所有地方。

改编文学作品,最容易偏离原著情感的轨道,可是,《城南旧事》这部电影,却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用画面的表达方式,将原本就有情感寄托的文字,一个一个形象地展示出来,这种展示,完全与过去岁月中的平实生活挂钩,同时,也将淡淡的怀旧情怀的表达融入进去。

我想,李叔同先生填词的那首《送别》,用来作为《城南旧事》这部电影的主要旋律,是最为合适的,因为,浓烈情感的表达,往往用最克制的方式显露出来才是合适的,这样,才能让情感回归最初的单纯。

1

《城南旧事》的故事发生时间是在20世纪20、30年代,而那时候的中国时局是最为动荡的,只不过,整部电影,导演刻意弱化了时代背景,虽然,有那么几个镜头出现过对于时局混乱的描述,但是,大多数也只是一笔带过,因为,电影最为核心的不是成人的世界,而是孩童的世界。

当把对于过往的思念以及岁月流逝的感慨,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时,那份情感的流露,只最为真挚的。

《城南旧事》很巧妙的把故事的叙述主体,放在了一个叫英子的小女孩身上,她用稚嫩的眼睛,四处打量着那时候老北京城南的变迁以及人事的变动,这种打量,带着单纯,带着成长过程中夹杂的阵痛,虽然,电影中基本围绕英子的都是成人,可是,成人世界的善恶观,并没有强行的加在这个孩童的身上。

电影牢牢围绕英子的所见所闻所想而展开,镜头语言大多数偏向于英子的主观视角,而对于离别这种情感表达还处在懵懂的英子,虽然不太懂为什么自己身边的人总是来来去去,可是,从她那双水汪汪的眼睛中,可以看出,英子此时的情感是无奈中夹杂着伤感,不过,这种伤感是成长必经的过程。

《城南旧事》采用串珠形式的故事结构,在英子孩童成长过程中,先后出现了“疯子”秀贞,玩伴妞儿,穷困的小偷以及乳母宋妈,而这些人的出现,只是短暂的陪伴,不过,这种陪伴,却让英子付出了最为真诚的情感,因为,在英子的世界里,没有好人坏人之分,就像海和天永远分不清一样。

其实,这些看似不相干的人物之间,却用“离别”作为主线串了起来,而每个人物对于英子来说,都有着具体的情感依托,妞儿是天真的代表,秀贞是苦难的代表,小偷是贫困的代表,宋妈则是牺牲的代表,当英子与这些人物一一接触后,其实,已然在向成长的方向迈进了。

电影中,时间的流逝通过四季的变化来体现,冬季里,伴随着驼铃声,学着骆驼吃草的英子以一个稚嫩的形象出现,而当下一个冬季即将来临时,镜头下的英子站在父亲墓碑前,开始变得伤感而又沉稳,也许,她所经历的事情,都在父亲去世之后,统统开始成为了旧时的记忆,而从旧到新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情感上的蜕变。

没有过分强调时间,却用很多符号化的物品体现着时间的流逝,比如,那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的打水倒水的镜头,仿佛暗示着时间像流水,一去不复还,而学校一次又一次响起的下课铃声,则预示着英子不断的升学以及最后迎来的毕业。

有人说,这是一部关于别离的电影,其实,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就如同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那篇文章一样,成长伴随始终,而夹在在成长中的阵痛,也总是伴随着迎来送往,见惯了别离,也就预示着长大。

2

《城南旧事》这部电影,我们在看的时候,就像是在看一部比较流水账式的日记一样,其实,导演刻意弱化了戏剧冲突,甚至淡化了故事情节,他只是在记录一个孩子生活的全部过程,这种记录平实稳重,没有丝毫的成人焦虑,而透过孩子的视线,我们也似乎回到了自己的过去,那平淡生活中的所有乐趣,恐怕大多来源于内心的纯洁。

因为纯洁,所以无杂念,因为无杂念,所以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

只不过,英子看到的事物,是她纯洁的内心想让她看到的,而她没有完全看到的,则是来自于成人世界的残酷,比如当时的学生运动,比如为了生活而盗窃的小偷,比如世俗眼光对于婚姻的摧毁,比如封建思想对于人心的掌控。

电影中,很隐晦的把成人世界的残酷给刻画了出来,一方面,反衬出作为孩童的英子,她建构的单纯世界的美好,另一方面,将从孩童到成人的过渡期,所有经历的残酷统统剥离出来,用人物不断的别离来挑明成长的阵痛,这样,会反向的将怀旧情绪推向高潮。

当然,整部电影的主要思想,并非是对于成人世界以及时代残酷的控诉,它只是用一个纯真孩童的眼睛,捕捉到尚存的人性光辉,然后,用孩童的无忧无虑对抗成人世界的无情无义,从而,在现实的土壤中开出比较浪漫的自由快乐花朵。

离别是电影的外皮,乡愁才是电影的核心。

从“不思量,自难忘”作为开头,然后,用“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作为结尾,这种用古典诗词作为衔接的表达方式,除了增加故事的意境,更多的是一种留白的处理方式,毕竟,开头是留恋,结尾是不舍,这两种愁绪均无法用画面准确描述,那索性就用诗词作为化解,让对于儿时故乡的情,融入到纯正的中华文化当中,也算是一种心理的回归吧。

3

《城南旧事》可以看做是原著作者林海音的自传,她从台湾迁移到北京,在北京度过了她的童年时光,一切的儿时景色与人物,都成为了之后挥之不去的记忆,于是,作品虽然朴实无华,可却将最为浓烈的乡愁与别离情感融入了进去。

基于原著这份炽热情感的基础上,电影《城南旧事》才会带着浓厚的生活底蕴,虽然,电影属于二次创作,可是,情感的共鸣是相通的,这样,用画面和声音的表达方式,再现了原著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情感。

看这部电影,我记住了林英子这个孩子,可惜的是,36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在其它同类电影中,看到类似林英子的人物形象了。

小编精心整理的这篇内容:看完这部电影才知道:告别童年也可以如此有诗意,如果你看到此处请一定要收藏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4)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4-02-11 18:59幸福№约定[湖南省网友]124.93.186.44
    电影中的每个画面都让人感到无比温馨,仿佛置身于自己的童年回忆里。
    顶10踩0
  2. 2024-02-11 18:49限量版幸福[宁夏网友]103.251.98.170
    这部电影以独特的视角诠释了童年的告别,让人深刻思考成长和失去的意义。
    顶7踩0
  3. 2024-02-11 18:39115水经注[湖南省网友]202.8.12.42
    电影中的情节让人回忆起了小时候无忧无虑的岁月,每个人都值得拥有这样一段美丽的童年。
    顶8踩0
  4. 2024-02-11 18:29永航&道法自然[湖北省网友]163.53.191.98
    这部电影真的让人感慨,童年的美好时光就像一朵绽放的花,美丽而短暂。
    顶0踩0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