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

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丨说说您不可不知的节气与中医养生

2024-03-09 06:58:59

“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丨说说您不可不知的节气与中医养生”是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养生知识的精彩主题。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古老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变化的深刻认识和生活方式的调整。这些节气不仅指导着农耕生产,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医养生理论和实践。养生学者常常根据节气的变化来调整饮食、运动和生活习惯,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本次申遗成功将进一步推动节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为世界各地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机会。本活动将深入探讨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之间的关系,带领读者一起领略中国传统智慧的博大精深,感受自然之道对我们健康的指引。

11月28日-12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非洲联盟会议中心召开。我国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项目“二十四节气”在本届常会上接受评审,最终申遗成功!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又有哪些紧密联系?跟我们日常生活有哪些关联?小编带你一步步揭秘。

《黄帝内经》中详尽地讲到了时间物候与人体生理病理及养生的关系。这些因素的关联往往以二十四节气时令物候的独特形式联系起来。《黄帝内经》云:“五日一候,三候一气。”一年刚好二十四节气。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太阳在黄道线上八个特殊不同位置,决定了地球气候的差异。直观的表述了我们自然界一年气候因素的变化规律,周而复始。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药学中的节气时令观念无疑是基于“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自然界的周期性节律性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因此人体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自然周期性的节律变化有密切关系。节气的变化时疾病差生的病因病机之一。

中医最主要的治病原则是“治未病”,在中医临床二十四节气往往是判断疾病、病因、病机的一个方便法门。将之谙熟于心,就可以把握疾病的来龙去脉,达到预防和预测的目的。

中医治未病

知道了节气的规律,古人又总结了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调养精神情志的原则及方法。故名《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从养生角度,强调了中医“治未病”思想,古人智慧在这体现的淋漓尽致有无有?说了这么多小编在这推荐给大家一种实用的养生方法—节气灸。

节气灸是根据二十四节气,选择与各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腧穴进行艾灸,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根据节气的不同,对应治疗和预防的疾病也不同,节气灸最好能在节气当天或前后3天内进行艾灸。

立春(公历 2 月 3~5 日) 助阳生发“打春冻人不冻水”阳气郁积易上火,立春养阳助生发。艾灸百会、风府、风池、肝俞、胆俞、可补阳气、清热解毒。

雨水(公历 2 月 18~20 日) 《黄帝内经》说:“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湿邪易困扰脾胃。艾灸天枢、三阴交、足三里、风市、涌泉可以健脾利湿。

惊蛰(公历 3 月 5~7 日)顺时养阳春天肝当令,惊蛰护肝正当时,背痛脚凉者。艾灸肝俞、胆俞、三阴交、足三里、肩井可补足阳气以健身。

春分(公历 3 月 20~21 ) 要防旧疾发;百草发芽,百病发作,春分防故疾复发。春季眼病高发,调补肝肾是关键。艾灸肝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可以补充肝的精气。

清明(公历 4 月 4~6 日) 当防高血压清明之时,人体肌肤腠理舒展,五脏六腑因内外清气而润濡。艾灸神阙、关元、气海、涌泉、可以预防高血压。

谷雨(公历 4 月 19~21 日) 三月百虫生,风热感冒也流行,人之气与自然界是相通的。艾灸足三里、天枢、大椎可以清肺热、防感冒。

立夏(公历 5 月 5~7 日) 养心正当时《黄帝内经》特别强调:“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夏季心火旺。艾灸足三里、三阴交、关元、中脘、天枢、脾俞可以养心败火最安全。

小滿(公历 5 月 20~22 日) 除湿正当时人凭借天地里灵气而生,顺应四季更新变化的规律而成长。小满湿热重,当心风疹找上门。艾灸脾胃区域可以除湿、除内热、除湿邪。

22~24 日) 防温燥;秋三月,谓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艾灸腹部穴位,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芒种(公历 6 月 5~7 日) 谨防梅雨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道:“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莓也。” 艾灸肝俞、肾俞健脾祛湿。

夏至(公历 6 月 21~22 日) 日吃补;从中医理论讲,、夏至也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艾绒汗蒸可以调理脾胃,清暑利湿。

小暑(公历 7 月 6~8 日) 避暑湿;《道德经》说:“我命在我不由天,善于养生的人长寿,不会养生的人早亡”小暑谨防暑湿至水肿。艾灸丰隆、承山、会阴可以健脾祛湿。

大暑(公历 7 月 22~24 日) 防中暑;大暑,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艾灸关元、足三里、背部俞穴对于那些每逢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夏季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立秋(公历 8 月 7~8 日) 养脾胃;秋来“伏”不去,祛湿养脾胃。《素问 . 金医直言论》所说“秋气者病在肩背”。立秋养收,以顺应天地之气。艾灸各个关节、脾俞、足三里、丰隆可以祛湿养胃。

处暑(公历 8 月 22~24 日) 防温燥;秋三月,谓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艾灸腹部穴位,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白露(公历 9 月 7~9 日) 当养阴《黄帝内经》指出:“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艾灸血海、内关、神阙、关元、气海、天枢预防着凉易泻肚,和养阴。

秋分(公历 9 月 22~24 日) 防燥凉《黄帝内经》讲:“肺主宣发肃降,肺是水上之源,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诸多愤郁,皆属于肺,在志为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毛,在窍为鼻。”艾灸气海、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可保养肺阴、护肺和养阴。

寒露(公历 10 月 8~9 日) 防寒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意即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以后,很快进入深秋和寒冬季节,应当重视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 艾灸涌泉、足三里、三阴交、可以保护下身暖和。艾灸肩井、天宗可防肩周炎。

霜降(公历 10 月 23~24 日) 宜进补中医上有句古话叫“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储痰之器”,痰湿产生的根源在于脾胃功能失调。为什么脾是生痰之源?就在于它是管湿气的,湿气多了化不出去就变成痰饮了,所以从根本上祛湿就要健脾。另外,中医里还有句话叫“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就是说气虽出于肺,但却是根于肾的,霜降进补,调养脾胃是关键。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 艾灸风门、风池、肺俞、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可化痰祛湿。

立冬(公历 11 月 7~8 日) 养精补肾精《黄帝内经》讲“冬三月,些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天进补,开春打虎。”艾灸背部膀胱经可养护阳,补肾精。

小雪(公历 11 月 22~23 日) 温肾阳《黄帝内经》讲:“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刚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这里所说的“风”“寒”“暑”“湿”,包括“燥”“火”中医称之为“六邪”。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可养肾,保护阳气。

大雪(公历 12 月 7~8 日) 要温补避寒 冬属阴,大雪时节是一年中阴气较盛的季节。这时如果借助天气的优势养阴,则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尤其是阴虚的人。中医认为,水是阴中的至阴,因此隆冬之际,多喝水可养阴。大雪补得当,一年不受寒。艾灸涌泉、肾俞、肺俞可温补不受寒。

冬至(公历 12 月 21~23 日) 护阳气《黄帝内经》上说:“冬三月,此谓闭藏。”也就是要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要收藏住。冬至一阳生,从这一天开始阳气慢慢回升了。艾灸肾俞、至阳可以保护阳气,藏住肾精。

小寒(公历 1 月 5~7 日) 宜养肾;中医认为“寒性凝滞,寒性收阴”。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对养肾,保护脾胃有显著效果。

大寒(公历 1 月 20~21 日) 润肺除恶燥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艾灸肺俞、大肠俞、中府并清痰饮食、可润肺、保暖润燥。

小编精心整理的这篇内容: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丨说说您不可不知的节气与中医养生,如果你看到此处请一定要收藏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5)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4-03-09 07:58月宫 · 奏[山东省网友]203.222.200.155
    看到这个消息就感觉到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太肤浅,需要多加学习。
    顶0踩0
  2. 2024-03-09 07:46醉云览月[火星网友]123.83.100.77
    节气和中医养生的相互关系真是深奥,需要细细品味和学习。
    顶6踩0
  3. 2024-03-09 07:34青花煮、酒供我一世醉[四川省网友]101.102.100.160
    这个消息太振奋了!希望更多人能够关注我们传统文化的宝藏。
    顶0踩0
  4. 2024-03-09 07:22盛虹阁广告写真快印金条幅[宁夏网友]103.235.16.126
    @桃园酒居节气和中医养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解这些知识对身体健康很有帮助。
    顶8踩0
  5. 2024-03-09 07:10桃园酒居[新疆网友]103.242.134.222
    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是丰富多彩,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真是令人振奋!
    顶0踩0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