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

古人谈养生

2024-03-12 16:04:17

“古人谈养生”是一本探讨古代智慧养生知识的书籍,通过收集整理古代文献中的养生经典,总结出了当时人们对健康的独特见解和研究成果。书中主要涉及中医养生、饮食调理、运动保健、精神调养等方面的智慧,以及一些古人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经验之谈。通过对古代养生智慧的总结和介绍,读者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和对养生的独到见解,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取一些对现代生活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本书内容通俗易懂,适合对养生感兴趣或者希望了解古代智慧的读者阅读参考。

生老病死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是日常养生做得好,就不用受那么多罪,古人是如何养生的呢,不妨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古人总结的十大养生之道,欢迎大家的阅读!

古人总结的十大养生之道

1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说明了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可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又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2 饮食养生

古人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故饮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3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但进补既要辩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较合适;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4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欲无节,精血亏损过多,就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减损寿命。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

5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它控制着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疾患,足三里穴则对预防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最有效。

6 顺时养生

古人认为,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之规律,人体亦不例外。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必须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时制宜地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7 修身养生

古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要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古医家孟说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养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心情愉悦。

8 调气养生

古人认为,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抵抗病邪,增强脏腑功能之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导致元气的虚、陷、滞、逆等症候,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9 静神养生 静神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稳,可保养元气,使五脏安和,并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10 减毒养生

古人认为,人若喜怒无常则会导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被人体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而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它措施,减少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止早衰,进而延年益寿。

古人养生的十八伤

久视伤精:目得血能视,精由血化,故伤精。

久听伤神:神滋于肾,肾通窍于耳,故伤神。

久卧伤气:卧时张口散气,合口壅气,故伤气。《混元经》曰:睡则气滞于百节(觉与阳合,寐与阴并,觉多则魂强,寐久则魄壮,魂强者生之人,魄壮者死之徒也)。

久坐伤脉:脉宜运动,坐则不舒展,故伤脉。

久立伤骨:立以骨干为用,故伤骨。

久行伤筋:行以筋力为用,故伤筋。

肝暴怒伤:肝属木 ,怒如暴风动摇,故伤肝。又,肝主血,肝伤则血不荣,必筋痿。

思虑伤脾:思虑时,脾必运动,太过则脾倦,故伤脾。

极忧伤心:心属火,于味主苦,忧则苦甚,故伤心。

过悲伤肺:肺属金,主声音,悲苦久则声哑,故伤肺。

过饱伤胃:饱食运化难消,故伤胃。

多恐伤肾:肾属水,主北方黑色,人受惊恐则面黑,故伤肾。

多笑伤腰:笑时必肾转牵腰动,故伤腰。

多言伤液:言多则口焦舌苦,故伤液。

多唾伤津:津生于华池,散为润泽,灌溉百脉,唾则损失,故伤津。又,《训典》曰:津不吐,有则含以咽之,使人精气留而自光。

多汗伤阳:汗多亡阳,阳随汗出,故伤阳。

多泪伤血:血藏于肝,哭泣多则肝损目枯,故伤血。

多交伤髓:人之阳物,百脉贯通,及欲火动而行事,撮一身血髓至于命门,化精为泄。不知节欲,致骨髓枯竭,真阳无寄,如鱼之失水以死。

古人谈养生

小编精心整理的这篇内容:古人谈养生,如果你看到此处请一定要收藏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2)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4-03-12 16:26余汉臣[云南省网友]202.70.100.161
    古人的养生理念或许可以启发我们改变现代的不健康生活习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和平衡。
    顶1踩0
  2. 2024-03-12 16:15∩_∩小红[上海市网友]43.254.72.69
    古人的养生智慧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生活方式可能比现代人更健康。
    顶10踩0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