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

【转中医汇】第十四期名医大讲堂:痰湿质康复与养生

2024-03-27 09:44:51
相关推荐

这是中医汇名医大讲堂的第十四期课堂笔记,主题是痰湿质的康复与养生。在这门课程中,医学专家将深入探讨痰湿质的病因、病理和诊断方法,以及相应的康复和养生策略。痰湿质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一种体质类型,可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通过本期课堂笔记,学习者将了解如何通过调整饮食习惯、运动方式和生活方式来改善痰湿质体质,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此外,还将分享中医药养生的相关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关爱自己的身体和健康。这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绝佳机会,欢迎大家莅临参加。

中医汇14

课程笔记

点击课程音频☟☟☟

课程要领

1、在《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篇》当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入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段话意思不难理解:它讲的是饮食在体内正常代谢的整个过程。由于痰湿是体内水液代谢异常的产物,水液异常弥漫就是湿,水液异常聚集停聚就是痰。痰和湿难以绝对分开,所以痰湿并称。

2、从《黄帝内经》中描述正常水液代谢的反面我们可以发现:痰湿的生成主要与五脏的功能失常有关,尤其是肺脾肾三脏,所以有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根之说。比如明代医家张景岳说: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有乎脾肾,盖脾之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犯则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

3、痰湿体质是如何形成的,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是内经当中提出来的“数食甘美而多肥”,黄帝内经当中把痰湿体质在分类上归于肥人、脂人、膏人、肉人,或称为肥贵人、肥美之人以及太阴人、土形人等,那么形成痰湿体质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数食甘美”,就是常常吃得太好,吃得太饱,吃的时间点不对,有吃的特别多,“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现代人各种吃法千奇百怪,自然脾胃伤的就多,痰湿也就多了。

4、第二点就是肺受寒了,肺脾肾在水液的代谢中作用地位都很重要,而肺位置最高,为五脏之华盖,肺在水的上游,具有通调水道的能力,但偏偏肺脏又很娇嫩,还通过鼻子与外界相连,因此肺一旦受寒,反复受寒,就容易导致水饮停聚,聚而生痰,肺也就成了贮痰之器。

5、第三点就是肾阳虚,肾中的阳气司膀胱开合,将水饮浊毒从小便排出,将有用的水液重新吸收利用。一旦肾中阳气不足了,水液就没办法好好气化利用了,水饮浊毒也没办法完全排出去了,这下就麻烦大了,痰湿浊毒就慢慢在体内蓄积,痰湿体质就形成,并且会向疾病方向快速演变。

6、不良体质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慢性的重大疾病的发生也绝非一朝一夕。在肺脾肾三脏功能异常中,脾失运化对痰湿的形成影响最大。所以痰湿体质的调养关键在脾,但也要兼顾到肺脾肾,甚至是五脏六腑。

7、痰湿导致的疾病是多方面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先生就明确提出了“百病多兼痰”的观点,并对痰致病特性进行了表述,即“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写出来了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的晋朝著名医家王叔和就曾说:肥人脉细,胞有寒,故令少子。其色黄者,胸上有寒。”他最早认识到肥胖与女子不孕的相关性,拓宽了对痰湿体质发病倾向的认识范围。

8、痰湿体质的人很容易发胖,容易患糖尿病,容易得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高尿酸、痛风,容易中风,痰湿体质的青年女性相对容易得多囊卵巢综合症,容易不孕,皮肤也容易多油,容易长那种大的痘痘。

9、王琦先生在九种体质研究方面,痰湿体质应该研究的是最多的,时间最长的。他有一个很有名的化痰利湿方,这个方子的基本组成是:陈皮、清半夏、党参、白术、茯苓、山药、扁豆、薏苡仁、砂仁、莲子肉、生蒲黄、炙甘草。痰湿体质肥胖者,可加入升清醒脾之荷叶、苍术等;痰浊阻肺者,可加用三子养亲汤,方中莱菔子、白芥子、苏子不但化痰肃肺,且亦能降脂减肥,也可加入冬瓜皮利水化痰,改善痰湿体质;对水湿停滞者可用桂枝、泽泻、猪苓等。

案例分析

案例一:

患者某,男,36岁,司机,5月14日初诊。

主诉:头晕胀痛3月余。患者形体素丰,腹壁松软,面色灰滞多脂,神疲乏力,多寐目赤,时有耳鸣,心烦项强,大便黏滞,小便黄。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滑。血压:150/100mmHg,甘油三酯:7.5mmol/L。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中医诊断:眩晕;属痰湿之体,痰郁化火证。治宜化痰祛湿,熄风潜阳,用的是“化痰祛湿熄风汤”加减,方药:陈皮10g,清半夏10g,茯苓12g,茯神12g,炙甘草3g,苏子10g,白芥子10g,莱菔子10g,生薏苡仁30g,荷叶10g,生蒲黄(包煎)10g,苍术10g,生白术15g,泽泻10g,怀牛膝15g,钩藤(后下)30g,夏枯草10g,决明子30g。以上方加减,服药3月余,患者体重稍减,血压、血脂均正常,自觉无不适,嘱其饮食清淡,适当运动。

高血压病基本上属于中医“眩晕”范畴,由痰湿体质产生的高血压病,可以用化痰祛湿熄风汤加减治疗,化痰祛湿熄风汤就是以化痰祛湿方为基础,再合并使用天麻钩藤饮中的主要药物而成,根据实际病情变化还可以做一些药物加减。比如兼有血瘀的可以加用生大黄6g三七粉3g冲服;肝火上炎的可以加夏枯草10g,黄芩10g,决明子30g。在这个案例中方中以“化痰祛湿方”调体,加平肝熄风及化瘀之品治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案例二:

患者某,男,76岁,离休干部,8月5日初诊。主诉:左侧肢体偏瘫伴语言不畅1年余。患者素体偏胖,喜食肥甘,1年前突发左侧肢体偏瘫,语言不畅,喉中时有痰鸣,气短胸闷,多寐神疲,大便数日一行,小便不畅,时有失禁,舌暗红,苔白腻,脉弦细。血压:110/70mmHg,甘油三酯:2.7mmol/L。

西医诊断:脑卒中。中医诊断:中风;辨属痰湿之体,气虚痰闭证。治当化痰祛湿,开窍通络,予以自拟“化痰祛湿通络汤”加减,方药:陈皮10g,法半夏9g,茯苓12g,炙甘草3g,苏子10g,白芥子10g,莱菔子10g,远志6g,石菖蒲10g,地龙10g,僵蚕10g,当归10g,川芎6g,生黄芪30g,生白术30g,怀牛膝15g,炒杜仲10g,菟丝子10g,生蒲黄(包煎)10g。

脑血栓患者体质类型以痰湿夹瘀为多“化痰祛湿通络汤”加减。基本处方:陈皮10g,法半夏9g,茯苓12g,炙甘草3g,苏子10g,白芥子10g,莱菔子10g,远志6g,石菖蒲10g,地龙10g,僵蚕10g,当归10g,川芎6g。若气虚痰闭者,加生黄芪30g,炒白术15g;若痰瘀闭阻者,加丹参30g,桃仁10g,红花10g;若痰火闭窍者,加钩藤(后下)30g,炒枳实10g,竹茹10g,天竺黄10g。方中用“化痰祛湿方”调体,加活血通络之品,临床疗效显著。

案例三:

患者某,男,60岁,离休干部,10月6日初诊。主诉:胸闷胸痛5年。患者体胖,动则心悸、气喘,四肢不温,自觉胸部憋闷,时有胸痛,每于冬季加重,大便溏,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滑。

西医诊断:冠心病。中医诊断:胸痹;辨属痰湿之体,阳虚痰闭证。治宜化痰祛湿,益阳宣痹,予以自拟“化痰祛湿宣痹汤”加减。方药:陈皮10g,法半夏9g,茯苓12g,炙甘草3g,苏子10g,白芥子10g,莱菔子10g,全瓜蒌10g,薤白10g,片姜黄10g,香附10g,远志6g,石菖蒲10g,当归10g,川芎6g,炒白术15g,制附片(先煎)5g,桂技10g,细辛3g。以上方加减服药2周后,诸症悉减,巩固服药半年,体质量减轻,动作自如,胸痛未作。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范畴,临床以胸闷心痛,心悸气短,甚则心痛彻背为特征,其发病与痰湿体质密切相关。痰湿闭阻,日久化瘀,出现胸部闷痛,或如针刺,唇绀面青,爪甲青紫等症者,则为痰瘀闭阻证。拟用“化痰祛湿宣痹汤”加减。陈皮10g,法半夏9g,茯苓12g,炙甘草5g,苏子10g,白芥子10g,莱菔子10g,全瓜蒌10g,薤白10g,片姜黄10g,香附10g,远志6g,石菖蒲10g,当归10g,川芎6g。气虚痰闭者,加党参10g,生黄芪10g,炒白术15g;阳虚痰闭者,加制附片(先煎)5g,桂技10g,细辛3g;痰瘀闭阻者,加桃仁10g,红花10g,三七粉(冲服)3g。

案例四:

痰湿体质发为糖尿病的例子,患者某,男,43岁,教师,8月15日初诊。

主诉:口渴多饮伴多汗近1年。患者素体偏胖,动则汗出且黏,面部油垢,口渴多饮,大便不爽,舌红,苔白腻,脉弦滑。空腹血糖:9.6mmol/L,甘油三酯:2.5mmol/L。中医诊断:消渴;辨属痰湿之体,气虚挟痰证。

西医诊断:糖尿病。治宜化痰祛湿,益气生津,予以“化痰祛湿消渴汤”加减。方药:陈皮10g,清半夏9g,茯苓12g,炙甘草5g,苏子10g,白芥子10g,莱菔子10g,荷叶10g,葛根10g,南沙参15g,麦门冬10g,淮山药10g,苍术10g,知母10g,天花粉15g,生黄芪30g,党参10g,炒白术15g,生白术15g。以上方加减服药6月余,血糖、血脂均正常,体质量减轻,二便如常,续服二陈丸、六味地黄丸等巩固治疗。

10、《素问·奇病论》谓:“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其气上溢,传为消渴”“化痰祛湿消渴汤”加减。基本处方:陈皮10g,清半夏9g,茯苓12g,炙甘草5g,苏子10g,白芥子10g,莱菔子10g,荷叶10g,葛根10g,南沙参15g,麦门冬10g,淮山药10g,苍术10g,知母10g,天花粉15g。气虚挟痰者,加生黄芪30g,党参10g,炒白术15g;阴虚挟痰者,加生地黄15g,熟地黄15g,玄参15g;阳虚挟痰者,去麦门冬10g,知母10g,天花粉15g,加补骨脂10g,益智仁10g,炒白术15g。

课后福利

一、气阴两虚

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遇劳则甚。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治则: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秘方:给以滋阴益气汤。

组成:人参12克,麦冬12克,五味子15克,枣仁30克,远志12克,合欢花15克,柏子仁12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黄精15克,玉竹12克,丹参30克,当归15克,赤芍12克,黄连6克,灸甘草10克,水煎服。生脉丸、滋心阴口服。

二、寒凝心脉

主证:胸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重则喘息,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苔白,脉沉细。

治则: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秘方:应用温阳汤。

组成:附子12克,肉桂10克,人参12克,干姜12克,赤石脂15克,蜀椒12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姜黄12克,当归15克,丹参30克,地龙12克,灸甘草10克, 用水煎服。桂附丸、通脉丸口服。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2)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4-04-06 09:38一起看流星雨[湖北省网友]202.90.122.64
    【转中医汇】第十四期名医大讲堂值得期待!
    顶8踩0
  2. 2024-04-01 09:41夏雪xin[河南省网友]43.241.48.136
    听痰湿质康复与养生讲座很受欢迎希望能够学到些中医养生知识。
    顶0踩0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