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

中医养生之 调理方法

2024-03-11 21:45:48

中医养生以调理人体阴阳平衡为核心,包含诸多调理方法,如饮食调理、按摩调理、针灸调理等。饮食调理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个体体质特点,合理搭配食物,达到滋补、养生的目的。按摩调理则通过推拿、拍打等手法,促进气血流通,舒缓身体疲劳。而针灸调理则以经络穴位为基础,通过针灸手法调理经脉,调和气血,达到治疗和养生目的。此外,中医养生还包含气功调理、药膳调理等方法,通过调整身体内部环境,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效果。综合运用这些调理方法可以促进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免疫力,进而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药膳的目标主要是关注于日常生活的调理、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因其起源于中医治法,只是在药材的选料方面不完全相同。故,药膳也有与其相同的调理原理和方法:汗、下、温、清、消、补、理气、理血、祛湿。

一、汗法

凡具有开泄腠理、疏散外邪、宣发里邪、解除表证的方法,均称为汗法,也称为解表法。然,表证有感受风寒和风热的不同。故,解表药膳又分“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

二、下法

凡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和淤积,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便、实热、冷积、淤血、痰结、水饮等能从下而去的方法,都称为下法。由于积滞的不同,下的方法也有区别。因津液不足,肠道枯涸所致的便秘,需用润下法滋阴润燥;如热结胃肠,便结不下,则需泻下热结。

三、温法

凡具有温阳、祛寒作用,针对里寒症的治法,称为温法。由于寒邪所在病位不同,温法也各异。寒束经脉宜温经散寒,寒滞肝脉宜温肝降逆,脾胃虚寒宜温中散寒,肾阳衰惫宜温肾助阳。寒症常与虚症并见,祛寒常多兼温补。

四、清法

凡用寒凉药清热解火热证的治法发,称为清法,也称清热法。适用于热性病和其他热证的治疗以及阳热体质的调理。因热所在部位和性质不同,可分为清卫分热、清气分热、清营分热、清血分热、清脏腑热、清热解毒、清热解暑、清退虚热等。清热法有苦寒伤阳之弊,不宜久用。病后体虚及产后虚弱慎用。同时也需注意与其他方法的配合使用。

五、消法

凡通过消导散结祛除水、血、痰、食等有形之邪所致积滞结聚,使之渐消缓散的方法,称为消法。如:祛痰、祛湿、驱虫、活血化瘀、消食导滞、消坚散结等。

六、补法

凡具有增强体质、改善机体虚弱状态、调理虚弱性病证的方法,均称为补法。人体气血阴阳、五脏六腑,均有出现“虚”的可能,因此,凡虚症皆宜补,但主要为补气血调阴阳。

补阴药膳:凡阴液亏耗的阴虚症如:口燥咽干,虚烦不眠、便燥溲赤、骨蒸盗汗、五心烦热、脉象细弱等症均可使用滋补阴液的药膳。

补阳药膳:因各种原因引起的阳虚症如:畏寒怕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频数、阳痿早泄、脉象细弱等症均可使用温补阳气的药膳。

补气药膳:如有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则气踹、面色白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虚热自汗、脉弱或虚大等均可使用补益正气的药膳。

补血药膳:如症见头昏眼花,神疲心悸、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色少华,唇舌淡白,脉细数或细涩等均可使用补养血液的药膳。

气血双补药膳:既有气虚又有血虚表现时可使用气血双补药膳。

七、理气法

凡具有调理气机、疏通经络、调中解郁、促进气血运行的治法,称为理气法。气源出中焦,为肺所主、为肺所生、肝所调,三焦为气机升降出入的通道,是生命活动的内在体现,对健康至为重要。朱丹溪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气郁、气滞、气逆、气陷、气乱、气虚等都是气机“怫郁”的表现。气虚、气陷应当补气。理气主要是调理气郁气滞、气逆气乱的失常状态,理气药膳以“行气、降气”两法为主。

行气药膳: 症如胸脘痞满、胁腹胀痛,或胁肋刺痛、嗳气不舒等均可使用行气的药膳以达到疏通气机、促进气血运行、消除郁滞的效果。

降气药膳:如有气逆呕吐、呃逆、踹急症者均可用降逆作用的降气药膳。

八、理血法

凡具有活血、止血、凉血、温血、补血作用,以调理血分病变为主的治发,称理血法。血为后天水谷所化,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肺、是不脏六腑生理活动的能量来源。血液失常主要表现在:郁滞致淤、或溢于脉外而出血、淤肿。故,理血主要方式为:活血于止血。

活血药膳:主用于血行不畅或淤血内阻的各种状态,如:闭经、痛经、恶露不行、集聚包块、跌打淤肿、淤阻经脉的肢体疼痛,气虚血淤的半身不遂,淤血内停的胸胁疼痛等均可使用活血药膳。

止血药膳:凡血液离经上溢者或损伤出血于外、血积于内者,均可使用止血药膳尽快止血。

九、祛湿法

湿与水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弥漫着多以湿名,聚留着多以水称。感于外者,如淋雨涉水所致的为外湿;滞于内者,如嗜酒及冷饮等伤脾者为内湿。流散于经脉肢体,常与风、寒相结合为风湿、寒湿;停于胸腹者为水饮、痰浊。水湿聚于体内常引起水肿、腹胀、小便不利、咳嗽、胸痞腹满、呕恶泄利、黄疸等症。故,湿于体内者宜化、宜祛、宜渗利。

燥湿化浊药膳:症如:胸脘痞闷、食欲不振、呕恶泄泻等湿阻中焦者可用此药膳祛湿。

利水渗湿药膳:如水湿壅聚如所致:腹胁胀满、面身浮肿、小便不利等症可用此药膳祛湿。

利水通淋药膳:如小便癃闭,淋沥点滴作痛着可用此药膳祛湿。

利湿退黄药膳:如有湿郁化热、湿热熏蒸引起的面目倶黄、胸痞腹满等黄疸病症者可用此药膳祛湿。

药食同源讲究”因人、因体质、因症结”异议而调的理论,全面又灵活地使用药膳,使其达到”疗效可靠、简便易做、经济实惠”的大众化享用之目的。

小编精心整理的这篇内容:中医养生之 调理方法,如果你看到此处请一定要收藏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2)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4-03-11 22:17黄丽嫱[甘肃省网友]45.114.14.106
    中医养生的调理方法很古老,但却是有效的,我觉得现代人应该多关注这方面的知识,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
    顶0踩0
  2. 2024-03-11 22:01丁余科[火星网友]103.50.122.67
    中医养生之道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能够帮助人们调理身体,保持健康,真的很值得学习和传承。
    顶0踩0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